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肖皓:着力“借势”“破局”“增色”“添智” 书写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1-04-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皓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速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3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长株潭区域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主阵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必将书写全新篇章。  长株潭区域具有“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且有较长融城发展经历,当前应以更加开放务实的姿态着力“借势”“破局”“增色”“添智”,努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加速各类要素流动,形成经济、社会高度协调统一体。相关各方应形成共识:开放合作是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内生动力,须通过开放“做大蛋糕”、通过合作“分好蛋糕”,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建设须坚持“绿色是基石,创新是源泉”的基本方向。

借势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夯实长株潭战略枢纽优势。长株潭位于国家地理中心,铁、水、公、空四通八达,是国内国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应持续提升长株潭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现代物流协同发展,抢抓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形成国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中心;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平台和特色开放政策。比如通过打造非洲非资源型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构建湘非陆海空立体物流体系,辐射整个长江中部经济带,汇聚更多对非经贸合作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

破局长株潭一体化“最后一公里”,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新格局。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体化程度提高会导致相对落后地区资源被“虹吸”流出,给相对先进地区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区域间自发合作动力往往不足。鉴于此,打通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须在规划引领上形成跨区合力,系统梳理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堵点和重点难点问题,多维度挖掘区域间合作的共赢点,自上而下系统布局区域分工;须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鼓励融城区率先合作,从边际创新中找到增长点,如雨石融城产业园项目系长沙雨花区和株洲市石峰区联手设计打造,既扩大了连片区园区面积,又就近共享基础设施;须健全区域开放合作的共享机制和考核机制,比如“飞地”园区的财税分成机制、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置一体化平衡基金、纳入区域融合度的政绩考核等。

坚持“生态绿色融合发展是底色,城乡融合发展是本色”。长株潭拥有全国城市群中最大的生态绿心地区,积累了大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经验,这些前期优势应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绿心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绿心中央公园,将生态绿色全面融入大都市圈,积极探索实践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在旅游、文化、环保等领域率先全国建成多层次、跨区域、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一体化网络,打造长株潭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通过协同培育、错位发展、集聚经济等途径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可以为长株潭产业升级带来广阔空间。当前,应着重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级要素的培育和吸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优化营商环境和宜居配套等维度加快长株潭都市圈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此外,作为新时代生产要素,数字要素应为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比如通过数字贸易的虚拟集聚与商品生产流通物理集聚的良性互动,促进跨区域商贸流通一体化;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促进跨区域产业链协同;通过数字政务、数字乡村等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城乡融合;通过跨区域数据信息共享,完善交通、旅游等“智能+”服务;通过电力、移动通信等大数据构建融合发展指数,监测并服务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秘书长,教授,湖南省智库青年拔尖人才)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