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了向人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当前我国文化资本市场不够活跃,文化相关行业融资问题凸显。数字金融作为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拓宽了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更为契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创新的本质要求。但同时,数字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尚不成熟,数字金融供给主体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数字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据2020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计6万家;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相较于2019年增长2.2%。但同时文化产业也存在着较大资金需求压力。数字金融结合了数字化与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有效缓解了文化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数字金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技术,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多种融资渠道,例如银行信用贷款、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企业债券、风险投资以及政府金融支持等。尽管融资渠道如此广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却十分有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文化金融发展受到制约。数字金融的出现,有效缓解了文化产业的融资困境。文化信用领域的云计算应用、文化资产领域的区块链应用、版权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等,都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开发利用。这些文化与数字金融相融合的新型模式,丰富了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进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升文化产业的融资效率。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融资双方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资金转移、支付、融通等基础服务,通过互联网办理业务,操作流程简单便捷、审核效率高效。数字金融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为客户服务,并且数字金融的普惠性、灵活性、高效性降低了文化产业的融资门槛,降低了融资难度,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降低文化产业的融资成本。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文化产业的轻资产无法有效对接传统金融业的供给模式。而数字金融则通过互联网平台,根据客户需求偏好,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投资走向,同时相关文化企业也能够根据需求快速获得资金,大幅降低机会成本。在融资时,客户投资明确,对其偏好了解后再实施,将降低投资风险。作为对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数字金融基于其自身金融逻辑,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准确匹配资金供需,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融资成本。
2.数字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效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相较于其他传统产业而言,具有规模小、不成熟、缺乏竞争力的特征。数字金融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深入,文化产业与数字型复合人才稀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数字金融风险影响仍较大。
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信用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以及监管风险等。首先,数字金融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风控模型不完善、风控数据不完整而发放的互联网无抵押贷款,会大幅增加数字金融的信用风险。其次,当前部分数字金融平台仍存在技术缺陷,若文化产业在这些平台上申请贷款融资,会面临巨大的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风险。此外,数字金融发展模式尚不成熟,仍具有监管力度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完备等问题,并且,我国颁布的大部分整顿数字金融的政策举措主要是针对金融行业,而较少涉及数字金融与相关行业的融合问题。可见,当前数字金融存在的风险,仍会影响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机构之间联系仍较为松散。
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机构的融合不深入,联系尚不紧密。一是大部分文化产业部门仍采用传统融资渠道,而传统投融资过程涉及的主体以及投融资渠道较单一、落后,其缺乏主观能动性,并且大量新生的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足,容易被数字金融机构排斥。二是数字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时间不长,数字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及服务的特性、优势、发展规律等存在知识盲区,基于金融机构逐利的本质,会倾向于把资金投入盈利大且发展成熟的行业。三是数字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时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性、安全性,故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进行抵押,但文化产业涉及的固定资产极少,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准确评估,难以量化,文化产业缺乏有效的质押品,因而难以获得数字金融机构的贷款。
第三,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缺失。
我国正大力培育数字型创新人才以及知识型文化人才,但高水平人才仍严重不足。而人力资本是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严重缺失,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文化产业而言,其从业者大多对数字金融领域不够了解,而对于数字金融行业而言,对文化产业认识存在不足,这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要想紧密融合,既了解数字金融的理论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3.数字金融支持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健全数字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强数字金融机构存贷款平台的准入制度,在体系内建立并完善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数字金融平台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加强对失职者的惩处力度,并应加大力度调查项目发起人的资信能力,改进信息披露及隐私保护等相关规章制度,使信贷流程更加规范化。应重视互联网信息与技术的安全性、真实性及准确性,提高数字金融平台技术人员的技能及安全意识,确保及时有效排除安全隐患,杜绝盗用、泄露金融数据与客户信息,防止损害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机构的利益。
相关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要提升经营水平、确立产业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数字金融颁布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构文化产业与数字金融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形成高效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数字金融机构应该加强数字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流程的优化,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促进数字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为增加数字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联动,数字金融机构应该加深对文化产业客户的了解,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效率。文化产业部门应该重视并树立自身诚信意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并且应该认识到数字金融融资高效便利等特征,加强对数字金融融资渠道的重视,让数字金融有效融合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数字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文化资产确权、评估以及文化产品交易等制度,以及打造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等,解决文化产业融资这一难题。政府可以实施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各类资本依法加入文化产业运营队伍,对文化企业进行担保,分散其融资风险,提高数字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任度。
加强文化与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使数字金融可以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需求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升数字金融服务专业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应大力培育新一代复合型文化与数字金融人才,建立健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文化与数字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添砖助力;开展青年文化人才培养项目,挖掘并深造高潜能创新型人才;呼吁高校设立文化金融课程,构建并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发展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规制、产业变动与绿色蜕变期劳动力再配置结构优化研究”(18BJL1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