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曹一家:大力推进能源领域“四项革命”确保湖南端稳“能源饭碗”

时间:2022-03-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湖南正在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必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升。而湖南能源禀赋不足,缺煤、少气、无油,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过程中,要端稳“能源饭碗”,需要大力推进“四项革命”。

推进能源供给革命,提升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推动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和转化,是当前能源供给革命的核心内容。为此,应稳步推进湖南本土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同时在化学、环境、材料等学科交叉基础上,形成化石能源、可燃废弃物等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学科发展新方向,积极拓展新一代化石能源热化学利用模式,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率、目标产物的高值化、关键污染物排放的近零控制。

湖南是水能资源大省,据统计,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57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323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开发和改造、挖掘水电资源,是湖南改善能源结构、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局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大力开展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绿色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并依托清洁水电主力军,努力扩大风电、太阳能发电开发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生产技术集成和耦合,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有机融合能源生产体系,有效提升能源产能与科学调度。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高比例、大规模发展。国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提出:在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中,对超额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的地区按规定抵扣相关行业观察能耗量,形成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

通过电解水制氢,是解决可再生能源不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省应大力推进氢能、储能关键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接入中的应用研究,积极建设储能系统实验研究平台,突破波动性新能源电解制氢储能技术的适应性问题,从而推动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满足用户对电、热、气等多种能源的需求,促进形成能源消费服务新模式。

湖南拥有“世界工程机械重镇”“有色金属之乡”,新材料产业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具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基础。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领军企业已布局湖南。我省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机遇,完善产业配套,力争率先建成国家重要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同时完善、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奖补机制,引导充电桩等新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撬动整个新能源供应链、产业链、消费链,发挥汽车领域能源消费革命的示范作用。

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提高储能运能用能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湖南已初步形成三大能源装备技术创新基地,即储能新材料和电池技术创新基地、风电装备技术创新基地、特高压输变电和柔性直流设备制造技术创新基地,应谋求能源技术革命领域的更大作为。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破解新能源资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反向分布的矛盾,提高新能源跨区域利用效率和运行水平。特高压输电的大规模能源互联与跨区电能调配能力可作为新能源输送与消纳的“高速公路”,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供保障。我省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产业链,助力构建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大大提高全省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近年来,能源行业遭受网络攻击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亟需完善电网安全防护体系、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提升动态感知和在线防御能力。建议深化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设备和系统,构建全过程响应、全状态感知、全节点安全共享的智能电网安全保障体系;开展能源需求预测、运行模拟和供需保障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能源互联网供需预测预警体系。同时加强电力系统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投入,提高电网在事故灾害与外部攻击条件下的抵御能力,切实保障能源安全。

推进能源体制革命,市场和法治双管齐下,护航能源领域健康发展

能源体制革命既是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加速器。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优化电力现货市场模式,通过市场机制选出更经济、能够给新能源提供备用和快速调节能力的机组;引导培育电价“削峰填谷”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激发可调节负荷、电动汽车、储能等可调节资源参与电网调峰的积极性,实施尖峰电价和深谷电价机制,促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建立负荷侧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机制,激励负荷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将碳减政策纳入电力市场体系中,建立健全“电”“碳”两种市场之间的协同机制,对经济成本进行联合优化疏导,激发全社会的减排动力,提升清洁能源竞争力。

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能源领域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和完善具有能源资源导向性、反映生态与环境效益的能源税制;制定和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加快“互联网+”监管等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政企联动、互为支撑的能源普法新格局,发挥法治在能源体制革命建设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