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炳权:塑造“亲”“清”的编者作者关系

时间:2022-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炳权

编者和作者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刊工作中,有诸多关系需要把握。其中,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作为编者要在塑造编者与作者关系中发挥主动性,把编者和作者的关系定位为“亲”“清”的编作者关系。使二者关系做到“亲”“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编者是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

第一,编者服务作者,是无私的单向的不求个人回报的过程。如果说有回报要求的话,那就是为了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但是我们也乐见作者的正向反馈。比如,有一位作者给编辑来信说,“给您添了这么多麻烦,惭愧,但我从中受益良多。我的学生也一同受益,因为我把我的初稿及后来的历次返修稿都发给他们学习体会”。作者这种反馈,就是对编辑的最好褒奖。

第二,编者与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对一的服务关系,这种服务对象虽然具体化为作者,但实际上我们服务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与学术团队。编者和作者的纽带就是经过集体审稿后获得肯定的文稿。编者和作者的沟通就发生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工作结束之后,编者和作者的关系应该回到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层面上,共同为“用学术讲政治”传播正能量。此外,编辑工作中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是通过集体审稿(包括外审)和民主集中的方式体现的,要让作者明白这一点。编者个人没有发稿权,能不能刊发,最终决定权是作者。这样,作者就不会求助“权力”,而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这是对公平原则的维护,也是对编者自身的保护。编者要记得工作初心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服务的。服务作者,是对这一初心的践行。我们所做的工作实际是在为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工作服务。

第三,编者的服务内容可以化约为服务“政治方向、学术质量”,除此之外的“溢出效应”与编者没有任何关系。作者与发表成果相关的毕业、晋升、结项、评奖、获奖甚至奖励都与编者没有任何关系。毋庸讳言,作者在现实中对这些因素考虑得较多,也会拿这些来要求编者。但这些问题不是编者应该帮作者解决的,更不是刊物要承担的义务。在与作者打交道过程中,第一时间就应该让作者明白这一点。编者对作者的成果负责,对成果的标准负责,不对作者的生活负责。

第四,编者和作者的关系要超越“熟人社会”。面对师承、朋友、同事、同学、上级领导,压力相对就大一些,怕得罪人,怕关系闹僵,怕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般来说,编者想到自己全心全意服务作者、服务学术,不求回报,还要得罪人,会有一些不平衡。这确实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感受,但这种压力往往是主观的,有可能夸大了的感受,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标准,是能够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编者首先要超越“熟人社会”的羁绊,作者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2.以“柔性拒绝”和“刚性接收”处理编者、作者关系

一是处理好以谁为主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作者是成果的生产者。编者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替代作者。不能有“店大欺客”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有“客大欺店”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设定“及格线”,给出成果的提升空间。编者的主动性要在及格线以上发挥,发挥方式也是协商式、引导式的,而不是命令式、要求式的。在这个过程中,编者和作者应该是“守门员”与“队友”的关系。编者不是作者的教练和导师。编者既要让稿件过关,又不能轻易过关。在及格线上,尽量提高门槛,让稿件的质量更好。

二是做好“柔性拒绝”。对不达标的稿件,需要拒稿,但要善待“退稿”,要有温情,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需要体现编者的真诚,应该对每一篇稿件都回复退稿信。即使那些“不着调的”,甚至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稿件,也要做到“礼节性退稿”。完全不够标准的,就及时发退稿信。对很有前途、议题非常好,但研究不到位的,就把充分到位的外审意见和编辑部意见综合后发给作者。退稿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很熟悉的作者,尽量面谈一下。对“重量级作者”的稿件,要发出退稿信,可能会费些思量。无论对什么人,发退稿信时,都要让作者感觉舒服些。

三是做好“刚性接收”。对于可过关的稿子,要全方位严格要求。严格诊治,吹毛求疵,依次找出内伤、硬伤、皮外伤。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需要经常问自己,看到的是“符号”还是思想?规范问题解决了吗?启发思想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自己有收获吗?要尽量从“编辑家”而不是“编辑匠”的角度审视稿件。有作者反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严格的改稿过程。这就是正向反馈。对于学者,要区分其用力的稿子和不用力的稿子,抵制所谓“功成名就”还慌慌张张地“攒稿子”的作者。

3.以良好的编者作者关系构建学术共同体

把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放大到学术共同体层面考虑,以良好的编研关系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建构质量。由于编研关系易受所谓市场因素影响,因此良好编研关系的形成,对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影响一个作者就能影响其周围的学者,把编者和作者之间良好关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作者,同时也起到联系和壮大作者队伍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尽量打造基于“共同利益”的“学术共同体”,以规则一致,强调学术规范;以目标一致,强调繁荣学术,增加社会新知识;以利益一致,强调为“国之大者”服务,反对小圈子、小团体、小格局。通过学术共同体,我们要让核心作者明白学术工作的初心是什么,不忘初心的成果才有生命,不忘初心的工作才有意义,学术初心是大家干得更好、走得更远的保证。

以画“同心圆”的方式摸清作者群底数,以三类同心圆的“圆心”为起点,传递我们对编者和作者的看法,由此扩散开来,影响和团结更多的作者。这三类同心圆是:“年龄同心圆”,是“50后”“60后”“70后”“80后”作者目标群的核心与外围;“学科同心圆”,呈现各研究单位和研究团队的主攻方向和交叉学科情况;“议题同心圆”,呈现在重大议题和核心议题上,哪些人研究得最好。这些同心圆彼此交叉,基本把目标作者的情况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编者和作者的关系得以成为大家的共识。

最后,善待青年作者是编者和作者“亲”“清”关系的重要体现。对青年作者的成果,达到标准,宜发则发。对有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的青年作者,其成果如果暂时不能发表,也要以培养稿源、培养作者为出发点,提出修改意见,给予充分的修改时间。根据笔者实际工作,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年轻学者、博士生,一般都能在教学科研上有较好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