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胡艺华:激发农民主体作用 自觉多种粮种好粮

时间:2022-07-1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艺华 何维邦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种粮大户的回信中强调:“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总书记的殷切寄语,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阐释了心系“国之大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也从辩证思维的角度阐明了聚焦制度、政策、科技、主体等多种力量守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更从职业伦理的角度阐发了新时代农民立足希望田野献力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选择。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带有全局性、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先导性的系统工程来谋划和推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要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投身于基础农业,聚力于粮食生产,在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处把种粮作为干事创业之道、发家致富之策、安身立命之本,把多种粮、种好粮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并升华为一种高度的内在自觉和使命担当。

  坚持政策引领,让农民勤于多种粮、种好粮

  政策是保障,更是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政策引领给广大种粮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为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继续发挥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进一步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加强实地调研,优化政策设计,紧扣粮食生产的主题,按照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的理念,研究出台一揽子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的专项政策,统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精准落实落细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坚持统一部署和分类实施相结合、依法管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探索构建规范有序、运行有效、监督有力的粮食生产奖补一体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奖补发放的精确性和实效性,确保种粮农民尤其是多种粮、种好粮的农民真正有钱挣、得实惠。

  促进科技助力,让农民专于多种粮、种好粮

  科技是出路,更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重农业科技并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迈进的过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面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短板,要从根本上稳定和增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科技助力要注重“顶天”,把握农业发展的发展趋势,立足国际农业发展前沿,集聚农业科技的优势资源和人才团队,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破解农业领域“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科技助力要注重“立地”,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变化,契合广大种粮农民的新需要,紧扣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这一现实主题,组织各类农业科技力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着力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技等方面做实科技创新的大课题、做活培训指导的大文章,真正引导和帮助种粮农民在科技助农惠农的实践中丰产丰收、提质提效、强能强芯。

  增强文化赋能,让农民乐于多种粮、种好粮

  文化是根脉,更是动能。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让中华农耕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绽放新光芒。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对于解答“未来谁来种粮”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具有极为特殊且无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传承、弘扬和创新农耕文化,不仅能在全社会传递中华民族重农务本的价值理念和独特智慧,为广大农民提振知农爱农兴农的精气神,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大国“三农”情怀、铸牢强农有我、种粮报国的思想根基。一方面,要让农耕文化“立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耕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引领,深入挖掘、科学提炼、精准阐释农耕文化的精髓精华,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视野来阐发农耕文化新的价值意蕴,从而为新时代的粮食生产培根铸魂。另一方面,要让农耕文化“火起来”,运用“思政教育+农耕文化”的理念,把农耕文化作为鲜活生动的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话语表达,讲好、讲实、讲活以粮食生产为主题的古色典故、红色记忆、绿色案例、金色故事,进而引领新生代种粮农民坚定职业自觉自信。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