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苑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不懈探索

时间:2022-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苑鹏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作为全球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和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都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以大历史观系统论述了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基本内涵和制度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基本国情

  小规模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鸦片战争后,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中国被卷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农业发展出现无增长的“内卷化”,传统乡土社会解体,地主阶级和封建势力主宰了农村的经济与政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彻底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困境,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土地改革,最终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总目标,随后全面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确保国家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来源,以顺利推进工业化进程。到70年代末,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这种以工业化为导向的一元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造成工农业严重的不均衡增长,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严重扭曲,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看到中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两个重要特点,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为此,他构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即首先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再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三步走”发展战略随后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此,我国将“三农”工作的总目标从“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代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当代行动指南。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惑乃至怀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树立大粮食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同时他也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粮食观,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二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分区、分类推动乡村振兴。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县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形成了大中城市辐射的城镇化区域、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农区和纳入国家生态保护功能区三类地区。以县域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类、分层次扎实推进。在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发达的县域,加快建设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区的县域,不断加速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在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促进“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小农户家庭经营将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当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小农户存在老龄化、低学历化、兼业化以及土地经营超小规模化等突出特点。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经营方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后应继续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发挥其社会分工下的规模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小农户的非农化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四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是中国式现代化一次新的发展观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因此,探索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辅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参与,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组织保障。通过践行“三治融合”,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色农业赋能农户增收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1&ZD09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