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钟君: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兴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文化建设篇)

时间:2022-11-07 来源:红网 作者:钟君

编者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于2022年初启动了重大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闯’‘创’‘干’”的研究,组织全院科研骨干力量开展集体攻关,现形成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闯”“创”“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研究成果,以全面总结湖南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景记录三湘儿女勇毅前行的奋斗与拼搏,深刻揭示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事业的重要启示。红网以连续刊发的形式,摘要刊发其研究成果,今天推出《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兴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文化建设篇)》,以飨读者。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走出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铸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到沙洲村、岳麓书院、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地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牢记“守正创新”嘱托,交出一份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设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湖南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湖南坚持“守正创新”,干在实处,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做优做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文化建设答卷。

(一)“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湖湘文化在“两个结合”中焕新出彩。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有点潮”》《新时代学习大会》《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等理论电视节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从十八洞出发》《小康之大》等理论宣传片深受群众欢迎。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湖湘文化“两馆两园两体系”保护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湘绣、湘瓷、湘菜、湘茶走出国门,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岳麓书院、岳阳楼、铜官窑古镇等湖湘文化标志性纪念地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景区。

(二)“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到湖南党史陈列馆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带动全省上下深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牢记初心使命。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先后创作《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热血当歌》《半条被子》等一批红色影视、舞台剧作品,出版《湖湘英烈故事丛书》《革命诗画》等一批红色读物,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得以展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开通,十八洞村、沙洲村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连续18年举办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建成28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条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021年全省红色旅游区(点)接待游客超过1.4亿人次。

(三)“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的“最大公约数”在三湘大地成风化人。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出两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共61个单位;创作了一批如《大地颂歌》等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一批批时代新人不断涌现,如周美玲等“全国道德模范”、黄诗燕等“时代楷模”、江梦南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46人(组)当选“湖南好人”,4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新风尚不断得以塑造和巩固。

(四)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湖南文化产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化产业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8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058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品牌愈发闪亮;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天门狐仙·刘海砍樵》《烟雨张家界》《魅力湘西》《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精彩演艺节目享誉全国;“马栏山”集聚效应显现,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龙头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高地汇集了视频文创类企业3000多家。“网红”长沙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先后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等殊荣。

二、新时代湖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铸就湖湘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辉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彻到湖南社会发展各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湖湘经验”。辰溪县、宁乡市、武冈市、武陵源区等4个地方经验被列入中央文明办指导案例;韶山市、汩罗市、津市市白衣镇、汝城县沙洲村等4个地方做法入选中央文明办指导丛书。着力打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湖湘品牌”。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建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推荐、评选、学习、宣传和关爱机制,着力打造“好人之城”。努力奏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湖湘乐章”。用好文明创建测评体系的“指挥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构建融入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融入公益广告,融入网络文明,融入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二)加强湖湘文化保护利用,推进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守住湖湘文化根脉。在全省重点实施“考古湖南”工程、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湖湘文物数字化工程、湖湘文物主题游径工程等“五项工程。全面完成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所有县(市、区)实现历史建筑普查“清零”。颁布《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率先将国有文物安全纳入市州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创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考核办法。率先探索实施文物安全责任和执法巡查“四级”体系。打造湖南文艺精品力作,构筑三湘文苑高峰。进一步完善文艺政策,先后制定出台《湖南省艺术创作三年规划(2019—2021)》《湖南省艺术创作三年规划(2022—2024)》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主题主线,在“两个大局”中为文艺创作、生产谋篇布局,策划推出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文学湘军”“戏剧湘军”“电视湘军”饮誉中外。推进湖湘文化“走出去”,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国字号”文化出口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多年扶持和培育下,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被商务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认定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玩具、珠宝首饰、节日用品等是湖南主要出口的文化产品,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三)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潇湘底色。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活化”红色文物。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印发《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0—2022年)实施方案》,出台《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把“文物保护”纳入对市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重点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运用,完成革命文物保护项目585个。实施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修复传播红色经典影像。集中修缮长征文化沿线、武陵山片区革命旧址群及革命名人故居群。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点燃”红色记忆。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湖南相继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四史”宣传教育,安排开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党史学习教育百年千题党史知识竞赛、庆祝建党百年理论征文、党史学习教育读书会等学习活动,出版湖南党史学习教育地图、红色旅游地图。培育壮大红色文化旅游,“做热”红色基地。优化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规划,倾力打造的“伟人故里·红色潇湘路”“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湘赣红·二山红色铁路之旅”“神奇湘东·红色自驾之旅”“首倡之地·乡村振兴之旅”“伟人风采·青年毛泽东游学之路”等5条红色旅游线路备受广大游客青睐。加快红色文旅数字化转型步伐,红色文旅信息化平台暨“潇湘红”APP项目携手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突破性融合先进5G技术与三维影像拍摄技术,对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热门景点进行影像还原,为传统红色旅游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展开潇湘“红八景”的推选工作,全省以建设“两园(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沙洲文旅产业园)两馆(革命军事博物馆、韶山创新成果展示馆)一路(韶山-井冈山铁路)”为抓手,深入推进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建设。

(四)实施“文化+”行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金融”行动,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省文化旅游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颁布《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目录》,设立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实施“文化+科技”行动,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制定《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推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数字文化创新”,全国首个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和湖南马栏山视听节目国际交易中心建成运营,2022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类优秀基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南演艺文化网络服务技术研究与运营示范”,打造“直播大舞台”电视直播频道。实施“文化+旅游”行动,推动“诗和远方”有机融合。立标打样,大力实施“锦绣潇湘”旅游品牌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五张名片”。以节会友,奏响文旅融合发展新乐章。连续举办了8届互联网岳麓峰会,利用互联网岳麓峰会、湖南广电资源优势,探索互联网、传媒与旅游融合,发展直播带货、网红经济潜能不断释放。以“会”为媒,共襄发展新愿景。为进一步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省委、省政府决定2022年在张家界举办首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全省上下形成省、市、县联动的“1+13”+N旅发大会推进机制。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夯实文化惠民基础。制定出台《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湖南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等政策法规,湖南依法治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入新阶段。2018年起,全面启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先后创建了长沙、岳阳、株洲、永州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及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14个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大力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和广电出版改革,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的增强和覆盖面的扩展。推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省级层面先后完成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少数民族自治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贫困地区流动服务车配送项目、基本文化器材配送项目。持续实施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百师千课进站入村”系列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培育文旅志愿服务队伍11万余人,以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培训业余文化队伍32万人次。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成为闪亮名片。

三、推进湖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不断迈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新时代湖南文化建设通过改革创新,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交出了一份“文化自信”的成功答卷。十年来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理论启示,建设文化强省,这些启示弥足珍贵,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一)“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湖南奋进新征程的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发展形势下,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增进湖南人民福址为落脚点,在理想信念建设上植入湖湘文化之梦,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体现湖湘文化之魂,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扎实湖湘文化之根,在文化开放交流上再展湖湘文化之风,推进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凝聚民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面对新环境新课题新任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注重创新,要推进理念创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宣传工作理念、全媒体的文化宣传工作理念;要加强手段创新,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针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引起最广泛共鸣。

(三)红色文化是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充分发挥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资源富矿优势,守正创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要开展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组织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加强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红色资源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及合理利用。

(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湖南文化产业新辉煌,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握正确导向,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释放文化产业潜能;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鼓励各种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

(五)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要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

课题组组长:钟 君

课题组副组长:汤建军

本篇执笔:邓子纲、郑自立、周海燕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