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李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与文化自信

时间:2023-0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平

文化既具有历史传承特性,也具有时代鲜明特征。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自信,更是一种时代自信。新时代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滋养,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

  新时代十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建立起了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新时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既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以增进文化自信,也要以文化自信自强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增进文化历史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生命力,显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意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意旨,在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性发展的先进性内容,生成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文明形态中深层次文化精神的历史自觉,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自信。当然,确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自信,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文化精神的先进性应有的价值内涵的阐发,也是对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纠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思想精华。从周秦时期开始,中华传统文化就在器物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于世界范围内多种文明形态的建构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早至秦汉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制品已经输入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秦朝开始,中华文化中的理论学说、典章、礼仪已经开始影响周边邻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西商贸交流的增强,中国的丝绸制品、陶瓷制品以及四大发明都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及至18世纪,经传教士之手,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也被大量介绍到欧洲社会,形成“中学西传”。

  增进文化历史自信,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辉煌,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包容性和创造性的特质,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内在禀赋,并以此来破除包括“西方中心论”与“民族虚无主义”在内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倾向。这都是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理论再造能力,具有引领世界走向和谐共生的现实。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增进文化时代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历史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增进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以其现实影响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来源、思想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为基本路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来源,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文化理论创新。

  文化自信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塑造的时代文化精神的自信。所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增进文化时代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两创”的指导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成果的“人民中心”立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它是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自觉、抵制冲击的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出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地生根、特色鲜明、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的时代自信。在二者结合中,一方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鲜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的提出则是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阐释。

  三、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滋养的同时,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顶层设计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前提。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源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也是一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种现实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个论断既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的意涵,也包括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以此为指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就要实现思想方法的转换,由被动性自觉转向主动性自觉;实现创新路径的转换,由诊疗性再造转向前瞻性创造。

  以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思想前提就是要改变已有的以“变法图强”为内核的被动性文化自觉思维惯式,以主动之姿、自信之感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重大问题作出理论的回应,给出解决办法,拿出治理的良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方法论指导。“六个坚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特别凸显了新时代自主性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气度、思想风范。坚持自信自立意在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问题;坚持守正创新则是要根据新问题提出新的理论,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以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思想前提还要改变已有的诊疗式文化创新模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的真实问题,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给出前瞻性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道路设计,也是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世良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要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蕴,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阐发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先进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的治理理念,推进以善治为目的的治理体系建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实践经验论研究”(ZZBZX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