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刘建民: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

时间:2023-04-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建民 唐畅 吴金光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涉及财政领域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必须高度警惕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风险的叠加性、传导性,提高防范风险的前瞻性、系统性,增强处置风险的精准性、有效性,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将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来抓,高效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充分认识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的重大意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根本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对于能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屏障。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切实增强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能力,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夯实经济安全基础意义重大。

  其次,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客观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面对新发展阶段下的目标任务,地方政府要转变依赖中央财政兜底的固有思维,既要强化保障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责,又要绷紧地方财政风险防范化解之弦,切实通过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再者,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是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增加了“更为安全”的新要求。新发展阶段下,财政高质量发展是安全财政、功能财政、绩效财政与整体财政建设的统一,对财政应对各种支出需求冲击的能力、财政自我平衡的能力以及财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财政领域的重要体现。

  多措并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质量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一体两翼的统一整体,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必须提升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做到合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形成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平稳、持续、健康增长的良好局面。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夯实财源基础。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强化财政奖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重点行业与骨干企业。二是同步推进税收服务与税收监管。借助税收大数据技术精准服务,加强财政、税务和企业的互动,助力企业加速发展,同时对税源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实施严密监管。三是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需密切关注消费税、环保税、房地产税等税制改革动态,加大重大政策落实落地力度,及时调整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结合地方特色和项目情况,充分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支持本地经济发展。

  精准有效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要求努力实现财政支出提质增效,用得其所,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增强预算约束力和提高预算效率。预算事前评估要树立地方财政可持续意识;事中监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动态监控、纠偏、规范的作用;事后评价要求做好绩效评价与信息反馈。要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要优先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以及强化民生保障。地方财政支出要更加体现公共政策目标。地方财政要将发展目标与服务目标高度统一起来,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应更加重视地方公共服务。

  着力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治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边界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二是有效运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工具。加快制定与政府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规范及准则体系,加强跨部门、跨学科协作,实现不同核算体系下的政府资产负债核算标准的协调。三是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全面评估地方融资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考虑到未来地方政府收入增长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制约的实际,提前谋划并前瞻性地开展预案规划。

  因地制宜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

  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基于当前新的社会矛盾,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必须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出发,着力解决区域间财力水平不均衡问题。

  一是以动态视角推动转移支付跟“人”走。省以下财政体制、转移支付的设计与优化,要放弃以静态地理概念来缩小区域差距和分配公共资源的传统做法,逐步转向基于动态社会的视角,以此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布局与优化配置。

  二是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根据事权的不同层次与范围大小,紧扣促发展、保稳定目标,实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职责履行的协调统一。

  三是逐步扩大因素法的使用范围。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与财力差距因素,提升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的效果,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减税降费背景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20AJY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分别为长沙理工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