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高勇:聚焦新业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时间:2023-04-2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高勇 阮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质量就业是青年实现梦想、实现自我、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奉献民族的关键。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科技迭代更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催生着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网络金融、数字娱乐、在线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成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新空间、新机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依托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技术、适应多元化知识生产和个性化消费需求而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业态就业人员不断上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

  人才缺口巨大的新业态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就业蓝海,但总体而言,大学生进入甚至了解新业态的并不多。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受传统就业观影响,大学生求职时趋向稳定、体面、福利有保障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铁饭碗”职业。这种根深蒂固的就业观念与新业态中诞生的去雇主化就业模式和灵活就业模式有着天然距离。除此之外,被动就业、自我期许过高、强调专业对口等传统就业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选择面较窄的原因。另一方面,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新业态就业指导不足。大量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中,关注重心仍然放在传统行业,聚焦新业态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对新业态缺乏了解。另外,高校教育中新业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新业态实践教育缺乏平台,不利于大学生及时掌握新业态就业所需技能。

  聚焦新业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让大学生在新业态中充分展现自身价值、绽放青春绚丽之花,需要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形成合力。

  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业态。一方面,把促进新业态就业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兼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系统、科学掌握新业态相关理论知识,将新业态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应突出新业态就业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促进生涯教育与人才培养充分融合,面向大学生就业需求以及新业态发展需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落后、片面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思路。

  搭建“大学生—新业态互动交流平台”。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推动建立不同种类的新业态行业协会,搭建新业态就业平台,加强与高校对接,开展多种形式新业态专场招聘宣讲会,使新业态走进高校、走近大学生就业群体,更好促进大学生到新业态就业;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到新业态企业开展岗位实习,提高大学生从事新业态的实践技能,增强大学生对新业态的了解和适应性。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拉近大学生与新业态之间的距离,促进大学生投入新业态、拥抱新职业。

  完善新业态相关机制。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新业态的政策倾斜,把支持新业态作为重要着力点,改善就业、促进发展。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各大高校就新业态的特色、优势、价值、走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提高大学生对新业态的就业热情;其次,从法律法规层面完善新业态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三是建立健全适应新业态发展特点的常态化激励机制、新型监管机制,切实保障新业态就业者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新业态发展的稳定性、就业人员的黏性,提升大学生进入新业态后的就业幸福度。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