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从全国层面看,产业园区碳排放已占全国碳排放量的31%。建设“双碳”园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多措并举 成效初显
近年来,湖南产业园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进“双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规划启动“双碳”治理。益阳高新区、宁乡高新区、衡阳高新区等编制出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邵阳经开区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通过相关举措,达到相关考核和认证标准,园区20万个机架满负荷运行后年可节约用电50亿度,相当于少耗标煤1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2万吨。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宜章经济开发区、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等应用低温热回收等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循环经济有声有色。永兴经开区成功打造“环保+资源+材料”无废闭合循环生态模式。宁乡高新区构建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锂电新能源循环产业链。娄星产业开发区获评湖南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数字赋能精细管控。雨花经开区加快建设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碳综合管理平台,上线DAFON达峰·智能云系统。威胜电气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助力园区能源转型。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已初步建成长沙市首个近零碳试点示范园区,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近零碳园区。
尽管湖南产业园区“双碳”成效明显,但目前也存在较大的瓶颈制约。不少园区没有推进“双碳”行动的领导机构,缺乏顶层设计;一些企业不了解“双碳”有关概念;一些企业发展压力大,推进“双碳”意愿不高。综合对10家湖南产业园区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看,“缺乏政策激励”“缺乏资金”和“缺乏技术”,是当前制约湖南产业园区“双碳”工作的几大主因。建设“双碳”园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必须有的放矢、对症施治。
问题导向 统筹谋划
园区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平台,是“双碳”战略的重要载体,“双碳”的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应进一步巩固推进“双碳”目标的工作成效,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谋划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加强对园区“双碳”政策、标准和法规的宣讲培训。各园区要成立“双碳”领导机构,高位推进。同时,细化配套政策和机制。针对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出台涉及园区能源转型、研发费用抵扣、人才培养、碳汇测算和排污权交易、低碳园区认证与奖励等细化扶持政策,制定负面清单。加强产业链“双碳”治理,引入“低碳险”。探索总结“政府+企业+第三方力量”治理模式,构建园区“双碳”治理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双碳”金融支撑。积极组织园区申报相关项目,促进与银行及相关专业机构的对接合作。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统筹规划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源网荷储,促进多能源形态高效协同转化,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能共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等技术商业化迭代应用。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建设能源智慧管理平台,提升能源计量基础能力,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建设低碳绿色园区。研发运用全链条绿色制造技术,建设绿色工厂。遵循相关要求和标准,做好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废气等收集转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把好环评关,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构建完善企业内部、园区内企业间、园区间企业、区域内物质循环“四大循环体系”;融入“无废城市”建设,深化产城融合。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交通,完善园区绿色出行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园区管理机构办公建筑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及节能改造。
推进“双碳”融通创新。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双碳”技术、管理、体制机制融通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推进放权赋能减负,促进“双碳”科技成果转化,总结推广应用场景,打造“双碳”示范园区。
完善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园区“双碳”评价体系。可调整省级层面“五好”园区评价指标中有关“单位万元GDP污染物排放量”考核指标的具体定义和测算公式,与商务部对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测评考核类似指标的统计口径等同向而行,确保国家级综评污染物排放指标与五好园区评比污染物削减指标考核导向一致。根据湖南园区实际,建议制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基础配套和“双碳”综合管理等7大类22项指标作为园区“双碳”评价指标体系,以便评估园区“双碳”工作。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