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牵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集群化发展是制造业成长的有效空间组织模式,具有显著的链式集聚效应、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效应。日前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好“五化”趋势,趋势之一就是集群化。着眼于“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战略目标,我省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尚处于“不大不强”阶段,先进制造业对新型工业化的牵引力、驱动力尚不够强大。为此,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以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助推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集群梯次培育,构建产业集群“雁形方阵”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个主引擎主抓手,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梯次培育计划,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雁形方阵”。
一是实施“一群一策”,精准锻长板补短板,推动我省高端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四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二是推动我省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生物医药等6个具有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在强基础、促创新、优生态等方面加快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三是以县域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实施省级产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重点支持主导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链,发展一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提升产业集群韧性水平
融合创新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网络化互动特性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集群转型提质、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亦是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方面,聚焦我省优势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精准布局创新链,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集群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围绕我省高端装备、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集群,精准发展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测检验等高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匹配、融合创新。
构筑“一核一轴带动、多点支撑”新格局,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实现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与跨域协同效应的有效举措,也是形成以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必然要求。
一是提升长株潭“一核”创新集群领头雁作用。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省级“四大实验室”和“四大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为牵引,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共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长株潭三市优势产业集群跨城际布局和错位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高地。二是打造京广高铁(“一轴”)优势产业集群高水平集聚带。依托京广高铁快捷交通优势和岳阳、郴州自贸区片区的平台优势,着眼错位发展、集群化发展,加强岳阳、衡阳、郴州等地与长株潭在高端装备制造、北斗卫星导航、生物医药、先进硬质材料等领域的配套合作。三是着力培育“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实施湖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经开区、高新区等,分别在洞庭湖、湘南、大湘西等地区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较好、创新能力较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全省优势产业集群“多点”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强化要素供给,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精准且多渠道的要素供给,是支撑产业集群可持续演进的重要条件。应聚焦我省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金融短板与人才瓶颈精准施策。
一方面,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的杠杆效应,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对集群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投资;积极发展产业链金融、科技金融,加大对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资金支撑,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另一方面,精准引育集群发展所需人才。动态制定我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在产业发展前沿具有较强影响力、能引领支撑我省重点集群发展的高端人才;引导我省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新型智库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