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刘晓峰: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时间:2023-1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晓峰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充分说明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基于我国独特的发展需要和现实基础。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需动力。在相同经济条件下,庞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相对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生产要素。庞大的人口规模不仅为提供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了条件,也有助于形成庞大的内部市场,进而吸引国内外投资,还能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从而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然而,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人口规模巨大与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失衡等因素叠加的复杂态势。这将给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发展活力、激发消费潜力、保障劳动力供给等带来巨大压力。为此,在尊重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研究适应当前人口发展新形势,面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人口质量,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口“素质优越、总量充足、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均衡发展状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口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党对人口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人口发展的效率变革。首先,必须坚持将人才视为首要资源,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协同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着重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批具备一定规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其次,持续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优化配置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确保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分布,从而促进全面而均衡的人才培养。还要通过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使人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后,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以提高人口整体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优化医疗卫生健康资金的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医疗卫生健康的财政支持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在资金分配中,应当更多地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倾斜,着力解决地区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还要优化卫生资源投入的协调机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优化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尽快建立“目标一致、功能协调、衔接配套”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

首先,要充分利用人口增长窗口期,以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为目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托育服务。要提高生育津贴水平和覆盖率,建立生育奖励制度。设立生育支持基金,用于支持低收入家庭的生育支出,确保经济困难不成为生育障碍。建立普及型托育服务体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托育服务标准,确保托育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达到相应要求。制定托育服务的价格政策,确保费用合理,并针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应补贴。优化税收政策,对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激励,以鼓励其提供更为负担得起的服务。倡导家庭友好型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假制度,以满足家庭个性化需求。引入弹性工作时间,让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减轻生育对事业发展的压力。扩大育儿假范围,提供更多的育儿时间,以促进父母亲近子女。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参与托育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托育服务队伍,为邻里居民提供帮助,特别是对于紧急情况或特殊群体的需求。发展线上托育服务平台,方便家长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托育资源。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托育服务的透明度,让家长更方便地获取托育机构的信息。

其次,持续改善社会养老服务框架,构建全面的养老服务保障。健全养老服务财政支持体系,持续增加养老服务财政投入,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完善老年人法律保障、权益保护和医疗保险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养老辅助设备。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养老友好型社区,扩大养老机构的建设规模。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品质监管和评估。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全社会的关爱网络。

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实践证明,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人口流动将对人口空间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引发资源分配、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强调人口分布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借助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重要发展原则。

首先,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城市规划和发展,从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出发,以创造更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为核心。在制定人口空间分布政策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鼓励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布局,避免单一城市中心区域过度拥挤和资源集中。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规划开放空间、减少环境污染等。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设施是支持人口分布多样化的关键措施,可以增加人们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选择居住的意愿。

其次,科学规划城市群发展,优化城市规模和密度,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确定城市群的规模和功能定位至关重要。在城市规模方面,应避免过度致密的发展,通过引导城市群内小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构建起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对城市功能的明确定位,有助于形成城市群内互补的经济、文化、科研等优势,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鼓励小城市和中小城镇发展是优化城市群的重要一环。通过给予这些城市更多政策支持,促使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节点,有助于分流人口和资源,减轻大城市的压力。此外,还要避免简单的横向扩张,鼓励城市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形态。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和周边地区,使城市发展更为协调、可持续。

最后,要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协同,通过建立鼓励企业进驻非主要城市的政策体系,降低投资门槛,提供税收和用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向二三线城市和城镇投资兴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使人口空间分布更加均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层政府制度执行力的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研究”(20BZZ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