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区域发展大思路:“一核三极四带多点”
——对话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梁志峰
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11月25日通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为了进一步领会“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内涵,深刻理解它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梁志峰。
1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对于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湖南日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同样,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省委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快建设 “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志峰:加快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是湖南深度融合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泛珠三角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布局,对于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核”,就是依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商贸金融等优势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
“三极”,就是岳阳、郴州、怀化三个增长极。其中,岳阳的重要“支撑”在长江经济带;郴州的主要优势在对接珠三角城市群和承接产业转移;怀化主要是立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成渝城市群。
“四带”,就是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环洞庭湖和张吉怀经济带。这“四带”,或以交通干线走廊为串联,或以共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为支撑,自然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带,长江南岸东西走向连接长三角和黔中、滇中地区的经济带,内湖经济带和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带。
“多点”,就是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一些特色园区,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犹如一些闪亮的明珠,散落在三湘大地。
2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是促进我省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日报:可以说,“中国梦”在湖南的具体化就是“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那么,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对于谱写“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有何重要意义?
梁志峰:中国梦的雄浑旋律离不开清亮的“湖南篇章”。
不管是“中国梦”还是“湖南梦”,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的梦想,都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不同区域间的差距越大,发展越不平衡,离实现我们的梦想就越遥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国家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继续完善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的差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空间新格局。这一战略布局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前期“一点一线”“四大板块”等区域发展思路在新时期的延伸和深化,将推动全省区域发展由单纯的多点、点轴开发向点、核、极、带网状开发转变,是促进我省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战略布局,对外可以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通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岳阳新增长极和环洞庭湖经济带可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通过岳阳向东连通长江黄金水道、沪昆高铁经济带西东两向对接东盟自贸区与长三角、京广高铁经济带及郴州新增长极向南对接珠三角经粤港澳可接入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北至包头、怀化新增长极向西联系成渝城市群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可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中原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的联系,有利于我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产业流。对内可以推动实现重点突破、核极互动、板块联动,实现全省14个市州的全覆盖,在兼顾发展基础、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每个市州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长株潭地区经济总量大、发展基础好,理应继续成为引领、辐射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岳阳以其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和港口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自然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增长极;郴州和怀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未来有望实现大规模跨越式增长。
四条经济带的打造更是有利于推动四大板块的联动发展,京广高铁经济带将长株潭、岳阳和郴州增长极,以及包括衡阳、永州在内的湘南地区串联起来,形成全省的“发展黄金带”;沪昆高铁经济带以娄底、邵阳为支点,串联了长株潭和大湘西板块;环洞庭湖经济带是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湖经济带”;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将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等武陵山片区串联起来,形成特色经济带。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园区则有望成为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新增长点。
可以说,新的区域战略布局既体现了现有发展优势,又突出了未来发展导向,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拓展了发展空间、增添了发展动力。
3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战术安排
湖南日报:《建议》提出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总愿景,这既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描绘,也是引领“十三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对于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目标有何重要意义?
梁志峰:“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既描绘了我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新常态下贯彻“五位一体”“五个发展”的新理念,把握“一带一部”新定位,明确“三量齐升”新要求,坚定“五化同步”新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时有科学的战术安排。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可以说是针对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设计的一套重要战术。这套战术贯穿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突出了经济发展,又注重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突出了点、极、核的资源集聚辐射作用,又注重了带、网的社会融合功能,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取向;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在考虑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差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分类指导了全省各个市州和各大板块的发展导向,有利于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准确把握了国家对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在地理空间和经济发展上的承东启西优势,全面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我省由内陆“洼地”向开放高地转变,由上下游连通、江河湖联动的重要节点向战略支点转变;体现了“三量齐升”的总要求,不管是做强核心增长极、培育新增长极,还是打造经济发展带和新增长点,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我省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均量较低、发展质量不高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确保新常态下以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均量,以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遵循了“五化同步”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以及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的“五化”融合、同步发展过程。
4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是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湖南日报:“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湖南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到“四大短板”和贫困人口众多的制约,全面小康建设任务依然较为艰巨。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是确保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
梁志峰:是“关键一招”,更是“攻坚战”!
近年来,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逐年提升,但全面小康进程梯度明显、差距很大:长株潭地区小康实现程度比大湘西地区高17.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最高的长沙市比实现程度最低的湘西州高19.4个百分点;一、二、三类县(市区)中实现程度最高与最低分别相差21.6、18.2、18.6个百分点。因此,加快落后地区发展,避免部分地区和人口在总量发展中“被平均”进入全面小康,必须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下功夫。站在这一高度来认识怀化作为“三极”之一来布局,将张吉怀经济带和沪昆高铁带纳入“四带”来部署,就显得意义非常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将贫困地区的发展纳入全省空间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作为攻坚战的主战场重点推进。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大湘西地区,全省465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里。通过打造怀化新增长极增强资源、要素的积聚和扩散能力,依托山水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以湘中经济走廊为腹地建设沪昆高铁经济带,重点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边贸物流等产业,将不断增强该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带动区域内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洞庭湖地区和湘南地区也是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两个重要战场,常德北部区域、罗霄山连片地区和南岭山区仍集中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通过发挥临江滨湖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岳阳新增长极、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带,发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打造郴州新增长极、融入京广高铁增长带,增强极、带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消除两个区域内贫困,补齐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短板。
长株潭核心增长极虽然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标准,但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仍需高标准要求自己,夯实发展基础,构筑发展新优势,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因此,通过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的区域发展格局,补齐小康建设的短板,是确保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有利于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5 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攻克三大难关
湖南日报:“十三五”时期,我省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转型升级关键期、创新活力迸发期,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风险和挑战。抓机遇、避风险、迎挑战,落实“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布局我们要怎么办呢?
梁志峰: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坚持分类指导,推动区域错位发展。“一核”中的三市不是一样重,“三极”不是一样亮,“四带”也不是一样粗,坚持错位发展才真正符合经济规律。因此,要在“四大板块”大划分的基础上,按照“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区域分工,精准确定各个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实现错位发展。要探索建立基于错位发展的重大项目统筹布局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分类计算制度、生态区域补偿制度、错位发展跟踪监督机制、区域考核机制和干部评价机制等,为区域错位发展导航,防止在发展过程中再度陷入“GDP情结”和“速度情结”。
坚持产业优先,打造多个发展亮点。“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中的“多点”,就是要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产城融合为方向,打造一批发展亮点,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当然,这里讲的产业,不仅仅是指工业,可以说一二三产业都可以。比如,在张吉怀经济带,就要把旅游景区当成长株潭的工业园区来打造,敢于投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再如,湖南“粮猪”型的传统农业结构尚未取得根本突破,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还有,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湖南的短板,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开放型平台,形成新的亮点。
坚持优化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拆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各种“玻璃门”,促进生产要素流向生产效率高、价值创造能力强、发展环境好的区域。加快物流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促进区域间的开放互通。完善市际、县际和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核、极、带、点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调联动,促进协同发展。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湖南日报:错位发展与开放互通,目的就是要以市场为手段引导要素自由流动,终究实现合作共赢。那么,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格局,还有哪些难关需要我们突破呢?
梁志峰:打赢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新格局这场“攻坚战”,主要有三个难关必须攻克。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难。目前我省工业的结构化水平较低,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近年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前5类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行业是高耗能行业。此外,外向经济水平很低,2014年外贸依存度仅为7.1%,远低于全国41.6%的平均水平。
二是资源利用提效难。我省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左右,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3%左右,远低于全国22%左右的平均水平。去年,我省经济总量2.9万亿,但固定资产投资达2.6万亿,投资效率效益有待提升。
三是协调发展提质难。区域间一些基本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生态补偿等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充分释放,尚需假以时日,经过艰苦努力,不可一蹴而就。
不过,千难万难,只要领导重视就不难,只要发动群众就不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动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多数,坚持五个发展理念,稳步推进“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定会在湖南出现。
(来源:湖南日报,2016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