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讲座,可以拓宽、升华你看世界品人生的境界;一个热烈的创新创业论坛,可以增亮、夯实你通向美好明天的拼搏路径——这,就是社会科学普及带来的神奇改变。
《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此我们不仅拥有“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 (每年五月第二周),还将有更广泛的力量投身社会科学普及、更多人民群众受惠于社会科学普及。
如何以学习贯彻《条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智力支撑?本报特约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社会科学普及,是指采取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众社会科学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
社会科学普及面临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孕育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传统、科学人文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令社会科学普及面临新挑战。
当前,重物质欲求而轻精神追求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不信马列信鬼神”,谣言段子满天飞;有的人不管“大家”利益,只顾“小家”得失;有的人对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绩忽略不计,对党内存在的极少数腐败分子用“放大镜”看,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用“望远镜”看,马列主义对人不对己……由于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渠道日益增多,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缺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武装,对形形色色的愚昧迷信、反科学、伪科学就会难以分辨,就难以有力抵制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的各种言行。
这些现象和问题,动摇和侵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的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引导、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人文社科素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强大正能量。
2
社会科学普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艾思奇撰写了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物《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这本书,从此引领一代又一代人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向了革命道路。艾思奇所做的这项工作,就是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普及历来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开展的学习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科普及活动,极大地统一了全党思想、增强了革命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科学普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各阶段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科学工作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对于我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改善文化民生、提高文化软实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实践表明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对于宣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于提高公众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新形势下做好社会科学普及的建议
针对当前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把准政治方向。社科理论战线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灵魂和生命线,绝不能出现偏差。社会科学普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要旗帜鲜明、明辨是非、勇于担当,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杂音噪音要敢于亮剑、科学发声、澄清谬误。要积极宣传、生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和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让党的理论政策入脑入心。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前提下,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各级社科联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应有之责、应负之责、应尽之责。
二是创新内容形式。社科普及要有吸引力,必须推动内容与时俱进,这是普及的“神”和“魂”;必须推动形式不断创新,这是社科普及的“形”和“体”。当前,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的宣传阐释力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要运用“社会科学普及+”思维,推出社会科学普及+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通俗读物等形式,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要组织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宣讲团和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军营、社区、农村,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要讲究普及艺术、改进普及方式,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把学术语言转换成群众语言,把“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起来,把“独角戏”转换为“交响曲”,真正让党的理论政策鲜活起来,让社会科学知识生动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平台载体建设,是做好社科普及的基础,要突出“湘味儿”,唱好“地方戏”,在全省有影响,在全国有地位。各类报刊、电视、电台、论坛等,要充分利用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群团、学校、媒体、文艺院团、公益性窗口单位等要发挥各自优势,在校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报告会、展览会、主题文艺演出等,积极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此外,要创建网上社会科学普及平台,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开展微宣讲、微咨询、微展览、微公益等活动,占领网上舆论阵地,扩大社会科学普及覆盖面,提高影响力。
四是落实分工协作。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把我省社科普及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我们必须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让社科普及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按照《条例》规定,社科普及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因此,各级社科联要加强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积极协助县级以上政府落实社会科学普及规划、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要为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县级以上政府要将社会科学普及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增加投入。
(来源:湖南日报,2016年5月8日;课题组组长:宋智富,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课题组成员:黄建华 王鹏 黄云志 李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