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朱江: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美丽湖南

时间:2016-05-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朱江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坚持以环保、节能、低碳等作为投融资决策依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谋求金融业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作出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明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补齐金融短板,切中了绿色发展要害,抓住了美丽湖南关键。本人结合学习和思考,浅谈3点认识和体会。

一、发展绿色金融时不我待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绿色是金融的灵魂。我省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1、资源环境倒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资源环境“天花板”和生态保护“紧箍咒”,催生绿色金融。一是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我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2公顷,仅为国家平均水平的44%,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长期存在,缺煤少电、无油无气,一次能源极度匮乏。二是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湘江流域局部重金属污染和洞庭湖水质富营养化状况尚未根本改善,26%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面源污染,PM2.5平均浓度远低于世卫组织设定标准,水、土壤、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三是发展约束日益趋紧。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率先中部实现“两个翻番”与保持环境持续改善、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同等重要,不容偏废。

2、产业升级倒逼。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呼唤绿色金融。一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3.9%,低于全国水平6.6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慢。二是重型化特征明显。工业中重工业、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2015年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超过50%,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30%。三是产业层次偏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多,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

3、两型试点倒逼。“十三五”,长株潭城市群两型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倒计时,打好改革攻坚战,渴望绿色金融。一是制度定型时间紧。方案明确要求,这一阶段必须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在生态保护、产业优化、投资融资等10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经验推广任务重。两型建设成果不能囿于长株潭三市,必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体制改革,率先全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路。三是内涵拓展要求高。两型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制度体系层面,更体现在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层面,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两型理念升华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二、发展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空间大,综合效益好,可以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互利共赢,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1、经济转型功不可没。增长乏力、转型阵痛中,绿色金融成为刺激国内外经济新增长的“强心针”。一是助推全球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对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提供直接财政补贴,欧洲每年政府绿色采购高达2万亿欧元,加拿大、澳大利亚向低排放车型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等。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低碳行业逆势上扬增长了75%。二是助推我国经济提质。“十二五”期间绿色金融驱动“三驾马车”表现抢眼,全国绿色投资超过8万亿元,清洁能源技术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客车、节能照明灯具出口不降反增,绿色消费渐成潮流,绿色理念渐入人心。三是助推全省产业升级。在绿色信贷机制倒逼下,2015年“两高一剩”行业长期贷款低于贷款平均增速14.3%,规模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高端化、绿色化进程明显加快。

2、两型改革异军突起。改革攻坚、摸着石头过河中,绿色金融可作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推进器”。一是金融创新担重任。《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改革发展专项方案》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两型社会建设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把绿色金融摆上了突出位置,力求在碳金融试点、健全绿色信贷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意见》深耕两型“试验田”,赋予了长株潭探索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重任。二是零碳创建受青睐。2013年,长沙县依靠“速生碳汇草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捕捉、封存二氧化碳,创建“零碳县”的做法引发世界关注,今年3月,《半月谈》以《“净经济”,引领经济绿色化》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长沙县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零碳”发展区域范本,探索中的碳交易将为低碳发展提供更强保障。三是绿色金融破天荒。我省多项绿色金融创新成果开创了历史先河,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环境信用评价办法,成为全国首批强制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和排污权交易试点,设立了全国第一支两型基金,发行了全国第一支流域环境治理债券等等,这些成果引导绿色转型、助推绿色生产,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

3、美丽湖南前景可期。保障民生福祉、回应群众期盼中,绿色金融有望成为绘就美丽湖南新画卷的“点睛笔”。一是蓝图振奋人心。“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推进“五化同步”,促进“三量齐升”,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敲定了绿色发展总基调,全省人民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充满期待。二是行动坚强有力。纲要明确了重点实施节能节水、循环发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5大行动计划,力度前所未有,决心坚定不移。三是投资规模巨大。“十三五”实施重大项目“321”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将在产业转型、生态环保、绿色宜居等领域,推进30大工程、2000个重大项目,利用10万亿左右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0万亿以上,治污、节能、清洁交通等绿色投资资金缺口每年超过1500亿,绿色金融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发展绿色金融众擎易举

我省绿色金融起步总体良好,但碎片化、分割化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更广视角、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行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和约束性考核。

1、多渠道政府引导是基础。绿色金融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面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利益难以统一的问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一是强力财政引导。通过两型采购、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等方式直接推动绿色增长,在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率先推广使用PPP模式。二是多方政策引导。加强财税、银行、产业等部门间政策协调与配合,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等财税政策、差异化信贷政策、绿色导向的产业政策,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本流入绿色领域,合理分散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项目融资的风险,保障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教育引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公众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大力推动形成与省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多层次市场参与是关键。融资渠道狭窄、渠道单一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应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建立绿色银行体系。鼓励省内银行加入或者参照赤道原则,建立高标准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投资。二是构建绿色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各类绿色产品或衍生品交易市场,完善债券、股权、基金、保险市场建设,提升对绿色金融服务的支持效率。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担保,满足多元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


3、多维度制度设计是保障。完善的制度设计,能给投资者稳定的心理预期,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是加快绿色金融立法。探索地方性绿色金融立法,明确银行对所提供融资项目环境影响的法定审查义务,将支持环境保护、控制对污染企业的融资作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目前环保行政执法信息已纳入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成为向企业提供信贷的重要参考依据。下一步要加快构建产业、环保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跨部门沟通机制,建立企业环保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共建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引导现有资产评估、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提高环境评估结果的可获得性,降低投资者的评估成本。

(来源:建言湖南十三五微信公众号,2016年5月17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