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时期湖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中央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湖南省各地州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尽管每个领域的创新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但各地州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所取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创新要素投入以及科技产出方面:创新资金投入逐年增长,研发人员呈现增加趋势,科技专利数增长势态良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产学研用逐渐融合,平台机制逐渐完善,创新成果转化速度逐年增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第三,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品质化及专业化发展日益显著;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创新的融资环境不断优化、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日渐显现。
二、“十二五”时期湖南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测算,“十二时期”湖南各地州市创新发展绩效综合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长沙、郴州、株洲,而排名相对靠后的分别是怀化、张家界、湘西。湖南省各地州市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科技服务和科技产品消费水平较低,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各地州市人均GDP仍存在较大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科技活动人员的增长速度缓慢且数量较小;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对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总体而言仍然较小。第二,在创新投入方面:研发人员增长幅度较慢不具有数量优势,研发经费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相对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都有待增加;R&D项目数较少,有效发明专利数太少,技术合同成交率较低。第三,在创新产出方面:专利产品的原始技术创新程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市场的成交率较低。第四,在创新绩效方面: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较低,创新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仍然较小,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额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低。
三、“十三五”时期湖南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其一是要理念创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能通过缩减工业实现第三产业的提升,要更加重视工业发展质量,以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其二是要战略创新。“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国家战略决策,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主动抓住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机遇,制定长株潭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对接中央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精选优势产业产品,找准切入点,进一步重点培育壮大外向型产业,通过“一带一路”,将长株潭的科技创新产品推向全球,扩大海外产品市场,带动湖南创新发展。
其三是要产品创新。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在各园区原有产品生产格局的基础上,注入科技新元素,实现产品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要继续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拉动力,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从产品模仿变成产品创新。
其四是推进科技成果市场交易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更多科技成果生产者、制造者成为成果商品化的经营者,增强成果创造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赋予其更多权限。
其五是推进科技金融体制创新。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新模式,营造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科技银行、股权交易中心、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业务,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
其六是推进业态创新。紧紧围绕互联网+,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深入推进张家界、韶山、岳阳、衡阳等旅游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旅游业的分享经济发展模式。探索长株潭城市群在城市交通、教育培训、医疗、养老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探索分享经济新模式。
其七是构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主战场。抓好创新园区建设,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要抓住发展工业4.0的机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积极争抢国际、国内市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中心,选择几个创新基础较好的园区构建“一区多园”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四、“十三五”时期推进湖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化政府引导,优化创新环境。一是要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所必备的市场竞争环境。重塑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保证市场的规范秩序。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有效聚焦技术创新重点、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有效解决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学研合作松散的问题。三是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重点建设湖南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注重科技引领,推进科技创新。一是要紧扣科技创新对创新驱动的引领性作用,以科技创新全面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作为考核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要激发全民科技创新的活力,提高协同创新程度。激励省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原创性的基础研发创新,激励省内骨干龙头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激励民间科技创新发明活力,强化省内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力度。
强调金融支持,推进金融创新。一是要注重发挥金融创新对服务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作用。二是要建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政府对原始创新的直接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组建湖南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体系。
突破体制瓶颈,推进体制创新。一是要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创新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完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二是要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优化学科布局。三是要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科研成果考核为导向,增加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性。
加快平台建设,增强服务能力。一是要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配置,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平台运行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不断推进科技服务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效率。
作者简介:曾世宏,湖南益阳市人,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季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