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将“乡村教师”打造成令人羡慕的职业

时间:2015-10-0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徐淑芳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教师约有330万人,他们承担着几千万乡村学生的培养任务,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统计显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亿多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7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义务教育质量。而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来看,农村教育提质增量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补强农村教育短板,关键在于教师。

一名年轻的乡村老师说过,“无论前方是黄尘飞扬,或是静水无波,都会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伴随大山的孩子们快乐地走下去!为了大山里的那些期待的眼神,为了心中教育的信仰……”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乡村教师,乡村孩子才不会辍学;正是乡村教师默默坚守,才有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乡村,实现人生理想。

但是,在乡村教师奉献于教育第一线的同时,却面临着负担重、待遇低、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不高的困扰,很多乡村教师长期拿着与付出不相称的收入,一直与“艰苦”“清贫”等词语等联系在一起。各地评选“最美教师”“感动中国”等社会模范人物时,总少不了乡村教师的身影,他们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默默奉献,确实让人感动。

有反思才会有改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践行需要我们思索如何尽快改变乡村教师与“收入低”、“待遇差”等负面印象划等号的局面?如何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份有竞争力,甚至有优越感的崇高职业?

改善乡村教师的状况,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待遇。2006年起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地方落实得并不好,还有些地方尽管落实了,但由于基层公务员工资并不高,教师待遇难有明显改善。而《计划》明确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已连续多年大幅增加,政府“没钱”之说断不能成立,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乡村教师的“最无争议涨薪”尽快兑现,已成为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待遇,乡村教师更需要情感关怀以及职业成就感。《计划》还提出,由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在乡村教师中开展这项工作。

也许,对不少乡村教师来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同时,如果他们得到更多的嘉奖,就能获得更真实的荣耀感。

此外,优化配置乡村教育资源,打通城镇优质教师流往乡村的多渠道。《计划》设定的工作目标是,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不仅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还要乡村教师教得好。高素质的乡村教师,能直接让乡村学子受益。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如果说莘莘学子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那么广大教师就是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让乡村教师有尊严,我们的基层教育就更有希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2015.6.29

(编辑:管理员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