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蔡建和:用“三+”打通強农血脉

时间:2016-09-0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蔡建和

建成全面小康,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还是叫人担心的痛点。中医有句话,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三农”成为短板、短腿,说明自身血脉循环运行还不够通畅。农业要強、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固然需要国家和各方面的大力帮扶,但如果没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不仅消化不了外部输入的营养,也很难为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所以,强农必先固本、固本必先畅其血脉。

靠什么打通强农的血脉?这就要找到梗阻的症结,这样才好对症下药。30多年前的那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所以成为解决当时“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一包就灵、一放就活,主要是切中了当时农村统的过多、管得过死和“大锅饭”的弊端。物换星移,当年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在面临的问题已全然不同。如果说当年农村失之于统,现在反过来是失之于散。经营方式散,千家万户细碎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大市场完全不对称,农民被动挨打、凭运气吃饭;与外界联系散,交通信息闭塞,有的贫困地区还是信息孤岛,不少农民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宁肯苦熬、不愿苦干;村民人心散,基层组织少了过去的动员力,公益事业无人干,歪风邪气不敢管,一些地方经济富了,但环境差了、风气坏了。所以,农村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迫切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依靠组织化打通发展的经络血脉。

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非走过去统的老路,而是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农业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农村治理体系的创新,把那些已不适用的“粥样硬化”的老旧血管切除换掉。如何打通,笔者给出的方案是“三+”: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是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各类市场服务组织,它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把千家万户连接起来,或流转土地、或托管经营、或管家式服务,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精细标准化生产、高強度低效率作业向机械化高效率作业转变。新型经营主体的进入,还能给贫血的农村源源不断地输入资本、人才,带来工业化的先进理念,使沉睡的农村资源资产流动起来,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拉长,农民增收的模式不仅仅是“锄头+打工”,还会新增不少的资产收入、创业收入和劳务收入。种田由于有了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变得简单而轻松,农民在不在家、有不有青壮劳动力在家,都可以。困绕基层组织和干部多年的土地抛荒“死结”也会由此解开。

二是互联网+。信息化是挡不住的浪潮,时下各行各业都在挤互联网的快车,可以说是烽烟时起、群雄逐鹿。就在大家热的时候,农村却有些冷,虽然也不乏议论,但实打实地动手在农村干“互联网+”的还真不多。不是农村不需要,而是农业农民太弱势。改变农村的闭塞,既要实体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同时也要靠互联网这个巨大手臂把农村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参与到整个市场的分工、循环中来,真正实现“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所以,“互联网+”在农村,不仅仅是经济生长的一种形态、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更是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集群的桥梁。实体的桥要建,虚拟的桥更要建。前些时候,从益阳市传来消息,该市政府与国内互联网翘楚企业联手打造“益村平台”,线下与线上互动,线下建好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线上建好虚拟平台,实现线下事务线上办、线下产品线上销、线上资源线下用,开辟“互联网+”农业革命的3.0时代。果真如此,农村幸甚、农民幸甚。


三是基层党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支部。“这+那+”,最后都要落脚在“基层组织+”,基层组织不強,一切都是白搭。建好基层组织核心是要把支部书记选优配强。现在农村人才难找,县乡党委要广开才路,踏破铁鞋、拓宽视野访贤、请贤、用贤,放活政策引贤、留贤。农村这么大,人才有的是,不说外去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里藏龙卧虎,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还有不少想在农村一显身手的有志之士。在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不能有什么人就用什么人,而是需要什么人就选什么人;也不能用而不考不管,让一些“南郭先生”久久占住支部书记的位子。只有提高了对支部书记选任的要求,彻底摒弃“矮子里面选将军”的习惯做法,用新理念新途径选人用人,农村所需要的“领头雁”就不愁选不出来。前不久,永州市委在全市机关选聘100名农村支部书记,不料响应者非常涌跃;有的地方开展了支部书记专职化的试点,突破地域选人才;有的开展“引老乡建家乡”招才募才活动,等等,这都为我们解决基层人才不足、建強基层执政骨干队伍打开了另一扇窗。

(来源:麓湘点评,2016年9月5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