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公众参与,是群众路线在领导干部决策中的重要体现,也能使领导干部获得对问题更深入更科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公众看法和支持。怎么才能有效引导公众参与,以便使决策更能顺民意符民心呢?结合当前形势,笔者阐述以下五个重要关键词。
共决。在引导公众参与的原则下,领导干部的决策,必然要求受到有关决策影响的公众或其代表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即共同决策,简称共决。在共决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与意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群智慧”,即领导集体或领导团队的智慧;二是喝好“营养汤”,即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决策咨询;三是添加“提味品”,就是关注好互联网、关注好决策信息系统、关注好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的决策资料及资料分析支持。当然,共决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行使的权力相当、能发挥的作用一样。公众或其代表,主要是表达利益诉求和提出政策建议,而认真考虑和整合合理的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则由有法定职权的领导干部来主导。
商谈。既然决策过程是一个“共决”的过程,那么共决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呢?是通过投票来简单地聚合各方政策意愿,还是通过对话来达成相对而言较为理性的、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抑或是通过一些主体强势操控而另一些主体勉为其难地接受来决策?无疑,有效的主要方式应该是通过对话来达成相对而言较为理性的、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包容。由于劳动分工、阶层分化等诸多原因,多元化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多元化带来的一个严峻挑战,是整个社会异质性的加大。在一个利益分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社会,政治和谐需要人们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公众参与决策的有效开展也一样需要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而真诚交流与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参与的各方对差异与多元的尊重,并在尊重中有效整合多元化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实现和而不同、共存共处。在这个过程中,有分歧和异议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好意见往往来自争论。周恩来总理说过:有不同的意见的人跟我们来讨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藏有恶意的意见,也只有容许提出,才能得到暴露。因此,对分歧、异议,不仅不能逃避、限制和打压,还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
平等。要能有效地引导公众参与,需要通过商谈来共决,这种通过商谈的共决需要具备包容的特质。但包容的真正实现不能仅仅停留于不反对、不反感等表面层次上,更不能沦为一种政治口号,而是需要平等地对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当然,这里的平等,不是能力、资源、决策地位等参与者参与条件的平等,也不是民主结果平等等不现实与不可能的极端性平等,而是需要获得政治影响力的平等机会。
公益。但凡公众参与的决策,往往都是涉及特定范围的公共利益的公共决策。这就需要各方参与者在正视与尊重个体利益与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调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和公共理性、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各方参与者都应该重视和履行其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5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