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傅蔚冈:让非户籍人口开网约车,城市会更安全

时间:2016-10-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傅蔚冈

10月11日,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也提到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网约车等分享经济。孟建柱指出,分享经济在增强经济发展新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监管不到位、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要找准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的平衡点,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孟建柱说,对网约车等产品共享领域存在的隐患,要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健全身份资格、车辆状况、劳动协议等审核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日常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乘客安全。

确实,孟建柱书记所提到的问题是目前网约车中存在的,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乘客的用户体验,甚至会影响到乘客的生命安全。比如说,在今年5月3日,深圳就曾经发生一市民被网约车司机杀害的案件。据报道,该网约车司机——也就是犯罪嫌疑人潘某交代,其于5月2日21时许在某网约车平台上接到市民钟某后,将车辆开至偏僻路段,持刀逼迫钟某交出身上财物,之后将钟某杀害(尸体已找到)。

随后该网约车平台披露了相关信息,“案发时,该乘客乘坐的是我们平台上的顺风车。我们发现,嫌疑人潘某是用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系潘某伪造。”

这样的教训是血淋淋的——网约车在身份资格稍微不健全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发生不幸的风险。乘客遭遇不测的惨剧,当然值得同情,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这起事件中发现什么作为镜鉴?

我们发现,尽管该顺风车司机是伪造了牌照,试图来误导今后的调查,但是因为其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都是真实,因此马上就被警方锁定。在这个案件中,从报案到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也只用了12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获犯罪嫌疑人,网约车的身份验证系统发挥了巨大威力。事实上,不仅这个案件,目前媒体披露出的发生在网约车上的恶性案件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犯罪嫌疑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归案。

在网约车出现之前,出租车上也时不时发生恶性案件,其中不仅有出租车司机针对乘客的,还有很多乘客针对出租车司机的。为什么出租车上容易发生恶性案件?这是由出租车业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在任何国家,出租车都是一个比较容易招致犯罪的行业。在美国,出租车司机被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视为最容易受到犯罪者威胁的工种。而在中国,我们也时不时可以在媒体上见到有关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暴力事件的消息。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封闭的移动活动空间,出租车天然地适合作案。和绝大多数工作场所固定的行业相比,出租车司机面对的客人都是随机的,在像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中,单就概率而言,一个乘客某一次打车时遇到的司机可能这辈子都无法遇到第二次。也正是如此,出租车司机或者是乘客经常会见财(色)起意,从而发生凶杀、抢劫或者强奸案。

同时,由于出租车的行驶路线不固定,而且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又互相不认识,因此这种随机性的案件破案率比较低。如果有兴趣,你可以随时在网上搜出出租车司机的恶性杀人案件,在电子监控缺乏的年代,这种案件的破案时间大都比较长。2003年,北京市公安局曾经破获了一起出租司机连续杀人分尸的系列凶杀案,这位出租车司机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间共杀害5位乘客。

但是网约车的出现却大大改善了这种局面,有助于确保乘客和司机的安全。此前我曾说过,网约车的安全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每次行程在平台中都有记录,同时乘客可以时时和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行程,能对潜在的加害人产生威慑,从而提升出行安全。

其次,平台通过身份验证系统,让司机和乘客从陌生关系变得“熟悉”,因此他们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平台的身份验证系统很重要。以往的巡游出租车尽管有对司机的背景调查,但是却无法识别乘客的身份——当然公司也不知道乘客的身份,这是自有出租车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正是如此,不止是乘客害怕遭受来自司机的侵害,司机也害怕遭受来自乘客的侵害。于是我们就可以看见,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要求出租车安装隔离护栏,以确保出租车司机的安全。而以往的案例也表明,确实有司机会被乘客抢劫、甚至杀害。但是,自从有了网约车之后,很少有司机被乘客抢劫——至少到目前为止,媒体并没有报道过相关的信息。

毫不夸张地说,由于网约车的出现,至少降低了50%的风险源——因为乘客身份被锁定、由乘客导致的危险行为几乎降为零,这是以往的巡游出租车所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功能。

今天读孟建柱书记的讲话后,突然想到了网约车在安全领域的第三个创新,那就是网约车的推行,让一大批原本从事“非法营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车”司机转行成为网约车司机,从而大幅度改善了社会治安状况。

众所周知,因为出租汽车数量管制,中国各大城市的出租车数量并没有办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而且随着快速城市化,公交又往往无法在短期内为新兴区域提供出行服务。于是一大批“黑车”就“浮出水面”,散落于各大城市的城乡结合地带。此前有人统计过,目前北京等地的“黑车”数量远超这些城市的正规出租车数量。但是由于这些黑车长期游离于公安和交管部门的管理,因此他们比正规出租车会更加放任自己的行为,服务差和恶性事故也有所耳闻。

网约车出现之后,由于乘客能够在平台上找到所需要的车辆,那就减少了乘客对“黑车”的依赖,因此导致“黑车”生意下降,也因此吸引了很多“黑车”司机加入到网约车队伍中。而网约车通过平台规则和顾客打分,大幅度提高了这些“黑车司机”的服务品质,从而也确保了出行安全。

由此可见,网约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出行的工具创新,同时还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城乡结合地带的交通安全水平。无独有偶,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约车居然也能降低犯罪率。2014年,有研究人员以芝加哥为例,发现自Uber进入该城市运营后,与出租车有关的犯罪率下降了20%。为什么“优步”进入之后犯罪率会下降?作者认为有三个因素:一是优步的身份验证威慑了潜在的犯罪者,二是非现金的电子化交易方式让以出租车为主要抢劫对象的个人“望而却步”,三是优步让更多的人就业——失业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犯罪率上升的源泉之一。

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对网约车司机的身份做了限制——不允许非本市户籍人口从事网约车司机,将网约车的这个创新化为乌有,也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相悖。

众所周知,原本从事“黑车”生意的主要是非户籍人口,一旦网约车平台不再允许非户籍人口从事网约车,那么很多原先被网约车平台“招安”的司机必将会重新流回到“黑车”市场,而对于这部分“黑车”司机,无论是当地交通部门还是公安部门,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进行管理。“黑车”的泛滥不仅会降低乘客的服务感受,更是会导致恶性治安事故的发生。此前滴滴公司曾透露,在上海激活的40万滴滴司机中,只有近1万名司机是本市户籍人口。假设真的“一刀切”地禁止非户籍人口从事网约车,那么这39万司机中会有多少从事“黑车”业务?

此前我曾和一些基层派出所的朋友讨论过网约车事宜。他们的看法非常有意思,值得一听。“假如所有的公司都能像网约车公司一样有着类似的数据,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以往为了管理辖区内的非户籍人口,基层警力的压力非常大,但是网约车的出现却大幅度减少了类似问题。

查看各地的网约车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大都可以找到类似上海这样的规定:“本市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环保、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商务、经济信息化、金融服务、网信以及国家驻沪通信、保险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相关监督管理。”但实际上,网约车的主要工作还是由交通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来负责,以上海为例,就是“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对于城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它没有激励来关注网约车对社会治安的提升,用通俗的话来说,“治安维稳就业这些都不是交通部门的KPI”。但是,一个部门的不慎规定却可以让全社会为此承担不利后果,对网约车司机的身份限制就在此列。

从这个角度看,让非户籍人口开上网约车,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的体现,这可能是公安部门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也是市场的奇妙之处——一个旨在解决市民出行的交通运输服务创新最终却提升了社会治安。而这恰恰是孟建柱书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上所强调的,“要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编辑:傅蔚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