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西坡:“贫困户不感恩政府”该怪谁

时间:2016-11-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西坡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又怒了。这次他不是骂贪官,而是骂“刁民”。

陈行甲撰文表示,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 、“我掐着你玩”。陈行甲因此要求干部加强对群众的感恩教育。

陈行甲说的现象可能确实存在,但“感恩教育”的提法却值得讨论。光靠加强感恩教育,也解决不了扶贫工作的问题。

古代的地方官员喜欢自称“父母官”,教育起“子民”来理直气壮。政绩卓著的地方官离任时,当地民众还要“自发”送万民伞、立碑、建祠来感念“父母官”的“教化之恩”。

但现代政治与中国古代政治迥异,“父母官”的说法不再流行,也不再正确。陈行甲对此也是有认识的,他说老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所以教育“父母”有点说不出口。

以前做“子民”的,现在成了“衣食父母”;以前做“父母官”的,现在成了“人民公仆”。单从称谓的调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巨大进步。不变的是以父子关系模拟官民关系的习惯。

虽然民众翻身做了父母,但这种家庭化的政治观是行不通的。首先,有名无实。地方官员在“衣食父母”面前还是习惯性地高高在上。官员不会真把民众当父母,民众也没有这个预期。

假如真照父母-子女关系来比,扶贫中的感恩教育就更说不通了。子女为父母排忧解难是天经地义,哪有父母为此感恩子女的?现实中的感恩教育常常是教育子女感恩父母。所以,地方希望贫困户感恩政府的心理中,潜藏着还想当父母官的封建尾巴。

现代政治中,官员与民众并非人伦关系,而是契约关系。民众委托官员进行公共治理,扶贫只是公共治理的一项。治理的好,是政府分内之事。治理不好,相关官员还要被问责。

不该忘了,扶贫花的每一分钱事实上都来自纳税人。官员不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搬运工。贫困户即使要感恩,首先也不是要感政府和官员的恩。扶贫虽是善政,但地方政府不能贪纳税人之功,更不能在人格上贬低受救助者。

感恩观念放在扶贫中是不伦不类的。许多地方官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去年到某地参观,见一个拆迁安置小区的大门上,赫然写着“沐恩苑”三个大字,尴尬癌都犯了。

恰恰是政治伦理观念的扭曲,让扶贫中的一些乱象难以扭转。一些地方政府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父母”,就不能怪个别贫困户当啃老的“逆子”。

比如陈行甲说,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脱贫表上还要自己签字呢!干部比贫困户着急,这是事实,问题不在贫困户,而在政策设计。当扶贫指标层层分解,转化成政绩压力,贫困户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奇货可居,也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父母的溺爱对孩子不是好事,政府的大包大揽对贫困户也不是好事。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目前的整体福利水平,还远没有到“养懒汉”的地步。贫困户过分依赖政府和社会,只是个别地区个别现象,通过政策调整是可以改变的。政策调整观念为先,地方官员既不要虚情假意地把民众说成父母,也不该存有“刁民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传统思想”,而要多去反思政策设计是否合理。

(来源:凤凰评论 2016.11.07)



(编辑: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