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启贤:加强战略合作 推动共享发展

时间:2016-11-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启贤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江城,共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大计。我们已经举行了四次会商,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很多领域仍然亟待我们四市带着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加强战略合作,推动共享发展。

一、携手共建统一开放、要素畅流的“大市场”。经济区域需要行政区域作为支撑,但经济区域也可以是超越行政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让我们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障碍最小、最容易见效的领域做起,再逐步往宽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步深化放宽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体系、市场定价机制等各项改革,尽量消除行政壁垒、垄断力量对区域共同市场的扭曲,坚决破除行政性“壁垒”、全面清理政策性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以行业协会、商会等为桥梁和纽带,运用多种方式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自由、高效流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滋润的雨露、更加适宜的土壤,合力打造中部开放新高地,努力实现区域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携手共建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 “大交通”。合作共享,交通先行。我们应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布局和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机,共同争取国家政策,促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环潘阳湖城市群等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城市群间快速通道,推进长江、内河航道建设,打通城际“断头路”、消除长江“肠梗阻”,构建方便快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争取一批城市群之间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国家战略,为实现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基础保障。

三、携手共建创新涌动、创意迸发的 “大基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为合作共赢的强大引擎。我们应找准位置、担当责任、携手发力。建议四市在资源共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弃门户之见,成抱团之势,协同推进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建设,全面激发双创热情。每年推出一批合作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成果,真正做到有政策支持、有项目支撑,更好更快地让更多的创意思维转化为创意经济,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四、携手共建差异发展、产业繁荣的“大园区”。长江中游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承载能力、科教人才基础,适合产业集聚发展,但目前各地产业同构同质的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应按照国家总体产业布局要求,更加加强产业对接,在尊重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四市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在产业规划上科学定位,在招商引资上主动错位,在项目选择上积极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透明度、融合度,以良性互动避免恶性竞争。鼓励区域内产业转移、资本联合、技术合作、产权交易,支持企业跨区域、跨产业重组兼并,从而实现产业合作共赢。我们期待在加强配套、合作的同时,继续做大做强各自的特色支柱产业,使四市成为长江中游绚丽多姿“大园区”里各具魅力的“四朵金花”。

五、携手共建两型示范、环境优雅的“大公园”。呵护好山好水,不负“天赐之美”,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我们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深化两型示范,制定严格甚至苛刻的统一生态标准,部署开展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研究、两型标准化建设等改革,在节能减排、水资源的开发保护、雾霾天气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议以长江为纽带,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在四市全面推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建立统一的环保监测网络、检查机制、污染处置机制等。同时,坚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青山绿水保留给城乡居民,打造最宜居的城市群、最优美的“大公园”。在此基础上,四市可以联手打造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区域“大景区”旅游品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们一衣带水,更是情深意浓。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新的发展阶段,长沙将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认真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区域合作,携手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最后,恳请武汉、合肥、南京三市继续关心和支持长沙,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系长沙市人民政府代表出席2016年11月18日在江城中国长江论坛上的发言稿,王启贤供稿)



(编辑:王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