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晓辉
春节后进入求职高峰,各地人才市场进入旺季,招聘活动陆续展开。在招聘会现场火爆的同时,我们仍听到一些企业发出感慨:现在想招一个合适的人还是比较难。
“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兰香认为,当前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供给普遍不足、专业性人才评价不规范和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瓶颈。
黄兰香委员在调研发现,有90%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反映人才紧缺。其中,从业人员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有技能的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少。有不少研发人才由于对薪资及发展空间的期望,倾向于到一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发展,中小城市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比如人才职称评定,目前仍局限于体制内的企业,对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覆盖。”黄兰香委员表示,目前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体制内与体制外、跨省跨区域人才流动难度还比较大。有很多省之间还没有实行社会保障互联互通互享,没有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打通人才流动渠道。
黄兰香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建议进一步发挥人力人才资源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
一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在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培育、办好双一流大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培育“蓝领”人才。
二是实行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全覆盖。把民营企业的各类人才纳入整体人才培养、评价、使用范围。2017年,湖南省人社厅与工商联在全国率先在民营企业中开展技术职称评定,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提高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力度,推出更多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鼓励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主体流动。比如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跨区域的社会保障互联互通互享,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