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省的文化发展倚重做大做强和扩大增量的策略。这虽然带来了文化供给的充足,但也造成了无效供给、低端供给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着眼省情、积极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对此,应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例;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向长株潭以外地区流动。要鼓励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拓展新的文化业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新的市场活力;加入科技创新的浏阳花炮,融入现代元素的通道侗锦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我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着力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共享水平。我省已基本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存在城乡差距较大、供给方式不活等问题。应坚持走城乡一体化之路,发挥好中心城市文化资源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公共文化供给的公益性质,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引导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尊重人民群众文化自主权,采取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实现从“配送式服务”向“菜单式服务”转变。
着力优化产品品质,实现产业发展双效合一。我省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普通文化产品产量过多与文化精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文化精品创作体系建设。应强化精品意识,遏制粗制滥造,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发挥文化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出更多的“叫座又叫好”的文化产品。
着力优化输出策略,实现文化万里飘“湘”。优化对外文化输出结构要注重三个转变。一要从“送文化”到“卖文化”转变。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积极拓展文化对外贸易新渠道。二要从“卖产品”向“卖观念”转变。把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对外传播“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湖南篇章,对外展示“文明、进步、开放、崛起”的湖南形象。三要从瞄准“中国周边”到放眼“世界各地”。大力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让湖湘文化走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着力优化制度供给,增强文化持续发展动力。“有效的制度供给”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应坚持“以法治文”原则,完善法制体系,严格执法监督,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者没有后顾之忧;应建立健全文化企业考核制度,引导和激励文化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厘清文化管理部门职责和权力清单;应完善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度,不断优化文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环境,让湖南再一次成为文化优秀人才集聚的“洼地”。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