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新一轮国企改革应谨防国家利益流失

时间:2015-11-0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毛小北

在人们还没从“私募老大”徐翔被带走的事件中缓过神来,又有消息称,农行行长张云被带走协助调查。金融反腐正在愈演愈烈,并逐渐走入深水区。

作为本年度中央巡视的收官之作,央行、五大国有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国有投资公司、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监管机构等,都被包含在31家可能存在不当行为或腐败而接受检查的机构名单内。而巡视组的骨干班子也大多是金融业出身或是有多年反腐经验的老监察员。张云的案发,似乎正预示着一场波及范围空间广泛的金融业反腐风暴即将拉开序幕。

目前,已进入司法程序的银行业高管,即总行副行长以上级别的就有10人,分别是原成都银行董事长毛志刚、原邮储银行行长陶礼明、原广发银行董事长李若虹、原龙江银行董事长杨进先、原许昌银行董事长高志民、原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郑新平等。

在金融反腐的过程中,“受伤”的似乎总是银行业,上述因为反腐而进入司法程序的银行业高管已经有10余人之多,还不包括纪检等部门或者银行已经发布公告,但尚未进入司法程序的部分违法违纪高管。

为何银行业会成为重灾区,这与银行体制不无关系。在我国,银行多是国有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银行高管们既是国企高管,又是党政机关领导,政企结合给受贿留下了隐患。

而我国地方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导致高管权力过大,对于违反乱纪事情,无人过问,无人敢问。在这种环境下,许多高管慢慢被权力和欲望腐蚀,到处去伸手要钱,一旦触及红线则很难回头,但最容易寻租、牟利最多最快的还是贷款审批权。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除非有极好的项目或是殷实的家底,否则很难成功获得资金。我国以银行业为主的融资体系和资金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放贷也是一种很大的权力,这使得银行高管成为了那些渴望资金的民营企业争相光顾的对象。而信贷是银行极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绝大多数银行高管的落马都是因为受贿。

如今,金融反腐使得银行业风声鹤唳,银行内部自查自纠也在加快进行中,人们都在猜测下一个落马的金融大佬会是谁,这给那些面对诱惑有些动心的银行高管们以极大震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今后贪污受贿事情的发生。

然而,反腐不能解决银行业机制老化、效率低下、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银行体制与内部管理机制需要得到根本的改变,避免出现“一家独大,唯吾独尊”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商结合的问题,从源头遏制住可能出现的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滋生的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5年11月4日

(编辑:管理员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