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推进城市拓展区被拆迁安置居民市民化的建议

时间:2015-07-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消息
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

推进城市拓展区被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居住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扩容提质和征地拆迁安置的模式创新,较好地找到了城市扩容和保护耕地红线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人的城市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精神。城市拓展区被拆迁安置居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涵盖安置小区规划选址、施工建设、安置入住、后期扶持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近期对常德市公寓楼安置小区、长沙市麓谷新城、益阳市高新区等地被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居住群体的市民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城市拓展区安置农民的集中居住模式,维护被征地拆迁地区社会稳定,加快推进被征地拆迁居民市民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空间规划和社区布局

1.提高被征地居民集中居住选址布局的科学性

集中居住小区的选址宜统筹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注重与城市发展各类上位、平行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发展时序、空间拓展顺序相一致;与被拆迁地块居民传统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布局应尽可能临近城市原有基础设施覆盖的控制性骨架内,以方便居民交通出行,利于解决和完善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集中居住小区内外部基础设施配套;尽量毗邻人口相对稠密区,便于集中为居民提供生活、商业配套及就业机会;尽量靠近新兴商业区,便于部分失地农民就地就近从事房屋出租、门面出租、个体经营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2.扩大现有居民集中居住小区的规模

突破“一村一点”或“一村多点” 的就近安置模式,启动“多村一点”、“远郊近安”、“集中布局”的安置模式试点。按现有规模的5-10倍(即1500——2000户左右的规模)集中规划,大力推进新型城市综合体建设,以降低各种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投入资金总量,同时提高居民生活配套和服务水平。实施安置小区高层化(20-30层)开发建设计划,进一步发挥集中居住社区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3.积极兴建特色小区与风情小镇

防止千城一面、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着力在城市拓展区构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共生共存的城镇化。根据安置农户既往生产生活习俗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结合本土其它经典型人文元素,适当统一集中规划设计几处较大规模、具有更深人文内涵和一定游赏价值的“特色小区”、“风情小镇”或新型“田园城市”,丰富城市新建住区的风貌景观,增厚城市人文历史底蕴。

二、创新集中居住区建设监管模式

4.阳光透明建设集中居住区住房

在集中居住区住房兴建中,事前向被拆迁户公开拆迁安置政策和集中居住安置地段、设计图纸、承建企业、施工要求等信息,确保阳光操作、阳光安置,依法依规建设令拆迁村民满意的放心工程与造福工程。

5.倡导拆迁农户自愿组建住房合作社

动员有条件的征地拆迁农户,根据政府统一规划的安置区位和新建住房的标准要求,以30--50户以上为组织单元,自觉自愿地组合为小型住房合作社,按规划要求并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时限约束、技术指导和施工安全监控下,自主选择施工企业、自主采办建筑装饰材料、自主监督施工现场,自主建设称心如意的安置居住楼。

6.组织拆迁农户参与安居房设计论证

对集中居住小区的规划选址、空间布局、住区功能、住房结构、设施配置等规划方案和项目设计预案,由征拆农户推举代表,或邀请同住区的全体安置户,一同参与规划论证、项目审查和预案优化,确保规划布局合理、设施功能配套、生活生产条件适宜。

7.组织拆迁农户参与施工现场质量监察

对非住房合作社自主兴建的集中居住小区,应动员更多拆迁安置农户分期、分批、分时段地前往施工现场,依据规划图纸、工程要求与施工规范,陪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对工程质量、建材饰材质量等小区建设,进行跟踪监察,以杜绝不合格材料的使用和不合格工程的出现。

8.组织居民参与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与项目决算听证

住区住房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前,应组织被安置居民在入住前后,参与有关方对竣工质量的现场检测验收和项目决算报告听证,对入住居民提出的质疑与质询问题,应及时纠正整改,坚持做到工程建设不符合技术标准不通过验收,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小区居民不入住,以杜绝腐败工程与劣质工程。

三、提高集中居住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9.建立完备的居住小区基础设施体系

把集中居住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形成一个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强化道路、供水、供气、下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在内的集中居住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城市综合体的形式或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同步完善交通出行、医疗教育、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安保物管等在内的集中居住小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10.提升集中居住小区内外环境的宜居性

以“完美社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集中居住社区内外环境,提升舒适宜居水平。规范和创新规划设计,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同时在建筑形式与外墙立面上,融入本土文化符号,以增强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建筑美观。推进小区绿化、健身、活动、休闲、购物、出行、安保等各类生活居住基本要素达到生态宜居小区的设计运营标准。

四、强化集中居住小区后期管理和服务

11.采取灵活有效的物业管理模式

从各小区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单一的模式和体制,在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由政府组织社区居民自行选择。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成立业委会,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的模式。条件不够成熟的,由社区自行管理和委托专业公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条件比较差或是业主或居住人意见暂时不统一的,先做硬件完善,搞好前期宣传,提高各类小区的软硬件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

12.加快完善集中居住小区公共服务体系

着眼于集中居住小区所在城市片区的整体发展需要,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统一标准,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建立起以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满足居民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健身、交际等需求。明确小区公共服务的重点,不断提高小区公共服务水平。以解决小区居民入住后的实际困难为目标,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以社区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为重点对象,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13.加强和创新集中居住小区社会管理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城市扩容提质的基本前提,也是集中居住小区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街道(管委会)要探索健全集中居住小区管理制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房屋出租的管理,建立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将集中居住小区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纳入到整个城市片区统一管理,防止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监控盲点或真空地带。引导社会工作介入集中居住小区社会管理,加强心理疏导和特殊困难农户的帮扶救济,帮助安置入住居民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推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帮助居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推进入住居民的城市融入

14.科学拟定新市民培育计划

根据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城市拓展区征拆失地人口转移规模,制定新市民融入培育计划,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逐步对行将被转移安置农户开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指导培训服务,让城市规划区的每个农户家庭、每位适龄成员,均从思维观念上、行为习惯上和处事方法上,超前转换角色,以利日后尽快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

15.实施积极的转岗就业政策

根据安置区居民生存特点和文化技能,创造条件改善社区就业环境,搭建就业信息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小区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务实开展就业培训,通过就业培训,帮助劳动力获取一种或多种生存技能,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制定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扶持创业者,扩大对就业的吸引能力。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和服务型工作岗位,促进“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转岗就业。

16.培育发展集中居住区生活服务业

生活服务业在促进入住居民的市民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制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将小区生活服务业统筹于城市社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中。在城市管理、税收征管、水电气使用等经营成本费方面为安置居民的从业者提供优惠,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小区生活服务业态尽快发展繁荣起来。加强生活服务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安置居民转岗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以生活服务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促进小区生活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7.落实被征地居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建立健全就业保障登记工作制度,对“村”改“居”社区居民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无业人员,实行统一登记、区别对待;将有就业意愿的无业人员纳入城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管理,引导“村”改“居”社区居民中“4050人员申请办理《再就业优惠卡》,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组织和鼓励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积极参保,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村”改“居”社区居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低保范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条件的“村”改“居”社区可以建立居民保障金,专款用于支付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医保等个人保障性费用支出差额补助。

18.开展持续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在推进集中居住居民的城市融入和农民的市民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要以推进社区认同为目标,常态化推进文化建设,为集中居住小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在新建集中居住小区按规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春联”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喜庆祥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增强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通过小区文化建设,增强住户对居住区的归属感与愉悦感。

课题组成员:童中贤 杨盛海 熊柏隆 周海燕 韩未名 胡守勇  刘艳文 马骏 李海兵 郭丹 陈健佳 李敏芳刘晓 王敏 黎瑛

执笔人:童中贤、胡守勇、熊柏隆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