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瞄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着力全程贯穿、实现常态长效,已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实现常态化”是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主张,思政教育也应如此。我党在抗大时期就要求在行军中教育考察积极分子,政治工作日常化特征明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之中,保持一种全面惯有、稳定规范的状态;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今年初,在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今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引领思想是一个多方面、全过程的能动过程,需要系统规范、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社会思潮多元,在全方位、立体化世界格局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严峻,要保持高校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避免其出现认同偏差、知行不一、理想信念淡漠、精神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现科学思想引领高等教育全过程、全覆盖。应力戒“对付式”“救火式”“碎片化”“单一性”思政工作方式,持续强化正向意识形态的力度、深度、广度,促进广大师生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人生选择。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教育现代化跃迁的重大方略。这一方略强调思政工作在横向空间上要具延展性,能涵盖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延伸到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实现从单向教育到复合教育的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强调时间上要具连续性,将思政工作贯穿到入学教育、过程教学、日常管理、毕业评估等每一个节点,充分体现了统筹整合、科学有序的现代教育原则,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短时应对”到“持久教育”的完善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呈融合式发展趋势,客观要求建构思政教学“全过程·常态化”机制。既需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向融合,形成全员育人、整体育人协同效应;又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融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求;需要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拓展覆盖面;还需要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
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着力“全过程”“常态化”的重点,应在于引领推动广大师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工作理念上,应凸显常态自然和持续长效,避免仓促应急、追逐立竿见影;工作方式上,应谋求落细落小、润物无声,避免形式主义、生硬灌输;工作举措上,应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日常涵育,避免因循会议传达、读书念报等传统做法举步不前。要努力使课堂理论教导、日常管理规制、心理咨询关爱、社会实践磨砺、日常生活陶冶、网络文化熏陶实现同向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常态长效、久久为功,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稳定地、规律地、持久地发挥作用,成为广大师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