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

时间:2022-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7月30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共同主办,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协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中、日、美三国的专家学者,分别就“东亚地区的政治形势”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势以及中日合作的可能性”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世界正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 

  日本前首相、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鸠山由纪夫致开幕辞,分析了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的七大危机,并认为面对上述危机,中日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合作予以应对,而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日本为了亚洲的未来到底能够贡献何种力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国际社会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周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加剧了这一态势的紧张程度。从总体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正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在战略互信、经济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着多重危机和挑战。尽管中日关系仍有许多结构性困难,但近年来总体上没有发生惊险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日双方仍能保持相对理性和克制。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合作前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展望未来,中日双方可以在三方面形成可持续的合作路径:第一,要强调“登高望远”。第二,要提高“战略互信”。第三,要持续“温故鼎新”。如此,才有望将更加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个50年。 

持续强化中日两国和平合作的信念 

  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青山瑠妙主持第一节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乔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迈克•望月和东亚共同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须川清司发言并就东亚政治形势进行研讨。

杨伯江认为当前的东亚政治形势复杂严峻。他在发言中分析了造成当前局面的四方面因素,认为东亚地区秩序进入重构的关键期,中日双方宜尽早从三方面建立战略互信。第一,借助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契机,梳理一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初心,强化中日两国和平合作的信念。第二,就构建亚太地区统一的区域内国家平等参与的、相互不可分割的政治安全秩序,展开战略性的、建设性的对话。第三,持续深化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强化中日之间共同利益的纽带。

胡令远认为各类问题加剧了观察人士对于中日关系的危机感,但需要看到,中日双方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和理性。中日双方可以做好多方面工作以维持关系稳定,例如利用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这个契机,双边举办各类庆祝活动,改善民间氛围;中日智库要加强交流,建立机制化的合作平台等举措。 

迈克·望月提出当前优先要解决的课题是,中日关系要能够为缓解美中关系的紧张发挥作用,为此双方开展合作极为重要。在处理中日关系的具体问题时,除了发挥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外,双方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领域开展务实合作,逐步构建信任关系。 

须川清司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他在发言中分析了两国交往的时代背景与50年前发生的两大变化,提出从总体看,中日关系仍显示出理性,又适逢邦交正常化50周年,双方应该以两国首脑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管控分歧,维护中日关系的稳定。 

 探讨东亚经济形势和中日合作的可能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蔡亮、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浦田秀次郎和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染野宪治,围绕东亚经济形势和中日合作的可能性展开讨论。该阶段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吴寄南主持。 

陈子雷认为,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日两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过去半个世纪来看,日本对东亚地区的援助,对经济发展起到作用。而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同样是把中国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分享给周边地区,为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在全球经济相对混沌不清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出现了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区域化现象,中日可以在推动区域化上加强合作,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让东亚地区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引擎的作用。此外,两国可以在经济增长、分配、劳动力人口等共同问题上进行合作和互鉴。

蔡亮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中日两国及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在面临不利因素影响下,讨论中日经贸合作的战略性意义更加凸显,对于增进彼此的共同利益纽带、稳定政治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中日双边经济合作韧性十足,双边贸易创造历史新高,日企在华投资收益率远超北美、欧洲及东盟地区。同时,RCEP、CPTPP的建立显示出地区发展的巨大潜力。但与此同时,希望日方能够避免以经济安全为由,勿对正常经贸科技合作设限,用中道理性、市场主导的理念维护公平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浦田秀次郎认为,当前东亚地区经济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新冠肺炎疫情,地区各国需要努力在经济发展和医疗防疫之间取得平衡,也要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在此背景下,RCEP的通过无疑成为地区经济合作的一大亮点,其既能推动地区贸易、投资更加活跃,也是阻止保护主义蔓延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从经济视角看待地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中日两国需要关注的最大问题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双方可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和帮扶,帮助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缩小与经济相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地区繁荣。 

染野宪治提出,应对气候和环保问题是中日两国共同的利益,双方过去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合作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重视绿色发展,并积极寻求推进南南绿色合作,这一动向体现了中国从气候和环保问题“受援国”角色向“支援国”角色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中日双方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有关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碳中和、能源转型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推动。 

在会议闭幕式上,陈东晓作闭幕致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出席会议并作评论,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处处长朱菊华和助理研究员周生升陪同参会。 

杨洁勉总结指出,围绕中日关系、中美俄日关系以及更大范围的亚太关系来讲,中日双方可以争取从三方面进行努力。第一,中日在经济贸易、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务实议题方面具有合作潜力,特别是当新冠肺炎疫情最终结束之后,双方要抓住旅游、教育等民间友好交往出现井喷式爆发的机会。第二,在重大问题上要尽量的克制和降温,减少在敏感问题上对对方的刺激。第三,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功的可能、进步的可能。中日在RCEP、东盟+3、朝鲜问题等合作上仍然有进步的空间。双方对下一个50年一定要有远见,要有战略眼光,不能为眼前的一些困难而困顿不前,用中国一句诗就是“莫道浮云终蔽日”,我们要不断前进。 (责编:关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