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二届“长安非洲论坛”暨全国北非问题学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2-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钟雯轩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钟雯轩)11月26日,第二届“长安非洲论坛”暨全国北非问题学术研讨会以“云端”方式举行,会议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共同举办。

西北大学副校长吴振磊教授,中国原驻卢旺达、摩洛哥王国大使孙树忠先生和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安山先生先后致辞。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若男教授主持开幕式。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国的非洲研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当前,中国非洲研究的国际参与不断深入,中国学者的国际交流日渐增多,持续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主旨发言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从阿拉伯民族整体性与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以及阿拉伯民族的地方性与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谈起,探讨了埃及的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以民族主义为视角,对埃及民族国家构建进行了剖析,点出了埃及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摸索与彷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不仅探讨了殖民主义对于埃及政治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关注到新殖民主义可能对埃及政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云教授聚焦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分析了新伊斯兰主义在北非地区兴起的原因、扩张模式与特点,以及对该地区的长远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车效梅教授以亚历山大和瑙克拉提斯为例,探究了托勒密时期埃及城市贸易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全球化的长远历史;内蒙古民族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王泰教授比较了拿破仑?波拿巴与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去伊斯兰化”政策,展现了埃及政治文明构建中宗教与世俗,以及相关历史启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孙德刚研究员从理念与实践的角度讨论了北非区域国别研究如何开展,并就学科方向、田野调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就苏伊士运河危机这一案例,展示了各国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分析了制裁在国际关系塑造中的作用。

主旨发言后,研讨会分为两个分论坛讨论。

论坛一的主题是北非政治发展、民族主义与法律。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研究员探讨了美国因素对于苏丹独立进程、国家治理、内战和南北分立以及和平发展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赵军研究员分析了埃及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基本立场,以及埃及寻求入常的主要措施及其受到的制约。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段九州老师结合自己在埃及的田野调查,梳理了埃及政治塞西模式的特征与根源,埃及推广自身模式的原因,以及“塞西模式”在北非国家的适用性。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晋副教授探讨了美国和俄罗斯私营安保公司的兴起,干涉国从中的收益和负面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舒梦分阶段分析了萨赫勒地区跨国“恐怖带”的组织演变,管控—分离模式的组织特征和组织结构,以及发展趋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宛程介绍了马里图阿雷格人问题的生成和演变,兼谈马格里布与萨赫勒安全局势的互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卢秋怡追溯了西撒哈拉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与北非地区安全的影响。

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的张小虎副教授对北非地区的环境立法体系及环境评估制度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埃及进行了个案分析。厦门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韩秀丽教授对埃以美合格工业园区的含义及特殊性、法律依据及其对中国经贸投资的镜鉴意义进行了分析。厦门大学的杨千藜介绍了利比亚投资争端仲裁案的现状、所涉及的武装冲突条款与法律解释,并对中立条款的完善提出建议。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丁辰熹追溯了摩洛哥宪法体制中“主权部门”的概念由来,介绍了“主权部门”在摩洛哥宪法实践中的变迁及其意义。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辉副教授从殖民遗留问题、经济贫困、国家能力不足三方面分析了苏丹国家建构的困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姜恒昆研究员区分了“难民”与“流离失所者”的概念,探讨了南苏丹流离失所者的规模、特点、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的周军梳理了本世纪以来苏丹国别研究的新进展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构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高文洋以摩洛哥部落社会环境为基础,探讨了里夫运动的定性问题及其与摩洛哥民族主义的关系。

论坛二的主题是中国与北非关系及北非经济发展。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李竞强副教授以对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考察,探讨了从伊斯兰到后伊斯兰的变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麟博士后从政治的角度,谈了北非伊斯兰的缘起、发展与现状。《当代世界》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苏童老师以中东剧变为背景,探讨北非伊斯兰政党的执政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佳荷副教授以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玛齐格语为例,对阿玛齐格语地位官方话后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探索。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马千里副教授关注了马格里布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讨论了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建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江琪就摩洛哥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汇报,提出了摩洛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中的问题和前景。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学院张婧姝副教授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阿尔及利亚广告话语中的语言冲突进行了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的朱文珊博士就北非地区的本土人类学进行讨论,并指出了该领域如何寻求变革与发展。

内蒙古民族大学慈志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金岩副研究员对中国与阿尔及利亚两国的医疗卫生合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两国医疗卫生合作的历程、特征和影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思远以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为例,讨论了中国与北非国家职业教育合作现状与前景。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张帅从农业合作的微观视角,阐述了他对中埃关系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冬副研究员分析了北非国家“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湘潭大学法学院刘功奇从多重视角阐释了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况和困境。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马珊珊老师以全球发展倡议为背景,分析了北非国家贫困治理的路径和前景。

据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聚焦北非研究前沿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作为历史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在中东史、北非史、中亚史、南亚史及丝绸之路考古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介绍,此次论坛是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当前,中非合作从互助共赢走向协同崛起,中国学界对于非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与非洲的学术合作持续走向深化,新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展现了各自的研究特色。西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依托西北大学西亚北非研究的传统优势,整合多学科力量,正在着力打造中西部非洲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政策咨询机构及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以后将持续把“长安非洲论坛”作为特色学术论坛品牌办下去。(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