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广州文交会智库论坛暨广州文化企业30强峰会”在穗举行

时间:2023-0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李佳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李佳莉)3月25日,“广州文交会智库论坛暨广州文化企业30强峰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

2020广州文化企业30强发布 

本次论坛是“2022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的系列活动,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园区和企业以及国际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合作发展展开广泛和深入研讨,为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共建人文湾区献计献策。

本次论坛活动采用“1+2”模式,即包括1个主论坛:“广州文交会智库论坛暨广州文化企业30强峰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和园区”,2个分论坛:“广州文交会智库论坛——新时代文化产业园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广州文交会智库论坛——元宇宙与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新展望”。开幕式上举行了“2022年广州文化企业30强”“广州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20佳”授牌仪式,充分展示新发展格局下广州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新业态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专家建议广州文化产业发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致辞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厘清和理解文化,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要将文化放在广义概念中来理解,突出文化产业的融合跨界;二要明晰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的,一般称物质文化;第二层是中层文化,通常包括风俗、礼仪、法律、艺术、制度层面等,第三层是底层的,即思想观念层面;三是不论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都要注重创新转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新闻办主任朱小燚总结了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其一,广州是文化产业大市,2022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16 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二,广州是文化企业发展的沃土,市场主体活跃;其三,广州是文化新业态的策源之城,2022年,游戏动漫、新媒体娱乐等16个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 2189.21亿元,同比增长5.3%。寄语未来,他提出要坚守初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从“零”到“壹”的关键技术突破、从“壹” 到“百”的科技成果转化、从“百”到“万”的应用场景拓展、从“万”到“亿”的产业链条壮大,努力走出一条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提出,广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强化顶层引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创新之举搭建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以"数字赋能新文旅、产业汇聚大湾区"为主题,以广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2022年广州文交会,总展览面积超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300家,参与文交会各板块活动的机构超过了1000家,不断扩大文交会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今后,广州将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目标,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锚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示范创建项目,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争优,推动广州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英国创意经济之父、联合国创意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认为,数字化深刻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文化的生产及分销方式、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等,促成了新的文化业态,进而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地位和软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数字服务为文化生产和推广提供了许多新途径,使现有的文化产品和体验得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消费;二是数字技术带来了新的创新,如新的写作、音乐和艺术形式;三是数字技术使文化走向全球,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盛会都能够以数字形式面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四是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和图像,改变着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当前的文化之争,会越来越成为视觉图像之争;五是当前的先进城市将拥有世界级的数字基础设施,用于教育、培训、工作室、实验室和展览空间等。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强劲,成就辉煌,有望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提出,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下,以大文化产业概念为引领,正在构建高质量的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链,聚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及数码媒体等主导产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穗澳两地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不断健全,文化交流日益频密,有利于澳门经济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穗澳两地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可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施“文化产业+互联网+”战略,提升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发展;二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三是挖掘文化产业资源动能,催生文化创新成果;四是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合作;五是加强文化交流,实现创意与科技、旅游、饮食、体育等领域的综合互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认为,文化数字化的创新模式主要有成本创新、容量创新、市场创新、边界创新、学习创新和价值创新。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应遵循三大原则:铸魂(即文化内容是核心)、塑形(即数字技术是关键)和强体(即跨界创新是根本)。广州可实施“2345”的文化数字化战略,即瞄准两大目标:中国数字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世界创意城市媒体艺术之都;确定三大发展定位: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消费高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内容创意高地、畅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数字文化开放高地;建设四大工程:数字文化产权共创工程、数字创意平台共建工程、数字服务伙伴共生工程和数字内容能量共享工程、打造中华文化全景展示平台、建设全国文化数字化中台城市;实施五大行动:数字文化科技创新、数字文化企业培育、数字文化人才招引、数字文化消费惠民、数字文化场景共生等,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广州锐丰科技董事长王锐祥认为,要立足广州,放眼世界,持续擦亮广州的文化国际品牌,主要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模式;二是聚合演艺设备、文旅装备行业资源优势,以文化创新与科技先导引领高质量发展;三是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四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打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体系,建立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提出,我国数字文化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2020年以来已进入成长期,其主要特征就是以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干的多种产业形态汇流。这两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表现强劲,2021年融资规模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在数字文化经济的新浪潮中,资本的关注点将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创作与数字化生产、文化企业管理数字化与文化产业数联网、消费场景的拓展与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文化贸易数字化等数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冰墩墩”广美设计团队总执行刘平云教授认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之所以能够成为顶流,缘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在因素包括:系统化设计为“顶流”打好基础、时代性设计让“网红”成为可能;外在因素在于:“一墩难求”+良好的版权保护、民众发自内心的“二次创作”、外国友人的助力以及中国对文化传播的重视。“冰墩墩”现象足以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已经进入了内容IP主导的新时代,当下国货和国潮的流行也再次印证了:这是中国IP发展最好的时代。他提出,IP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基本盘(如重大赛事、典型属性等)、话题(如社交话题、KOL引领等)和互动(如用户原创内容)。 

世界文化名城论坛(WCCF)咨询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负责人宋曦就城市文化论坛发展方向对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发表观点,成功的园区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伦敦西区之所以成为文创产业的集聚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人群的集聚。二是开放,开放才能不断增强文化园区的互动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季文研究员提出,文化园区和企业的发展要注重四个方面:一要突出差异化,立足本地,打造本地文化特色园区和企业;二要适应科技发展,促进跨界融合;三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中国特色企业估值体系;四要适应超大城市发展需求,从水平发展向纵向发展转变。 

本次主论坛由南方日报社、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超大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与广州实践研究基地等单位联合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