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

时间:2024-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4月26日至28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唐正东等出席会议。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周爱群、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蓝江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周嘉昕主持开幕式。

促进学术交流 激发学术创新

周爱群介绍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一百多年来既注重学科基础研究、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优良研究传统,并表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为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希望通过精彩演讲和讨论,深入剖析这一重要议题,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促进对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蓝江表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研究主题广泛涵盖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数字劳动问题、平台垄断问题、数字监控、数字正义以及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但在数字资本主义研究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如数字资本主义的谱系问题、数字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等。举办此次学术会议,目的就是澄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条件,探索尚未涉足的领域,从而开拓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的视野,推进数字资本主义研究走向新高度。

历史发生学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张异宾作“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发生学思考”报告。他强调,中国学者研究数字化资本主义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主要面向西方的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移植到现实中;现有针对数字化资本主义的讨论大都使用批判性话语、否定性成分居多,实际上,应当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正面积极作用看到数字存在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素。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到后工业生产,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知识经济到数字化经济,数字化资本主义在上述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需要深入研究。所谓数字劳动背后并非数字本身、而是一种全新的虚拟过程中有序性创造——替代性编码劳动,它实际上是将人的智能活动转换为计算机能够用的语言的数字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当代资本主义新的财富形态、劳动形态、劳资关系的产生和新的政治、军事、文化、地缘关系的形成,是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面对的全部过程。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莹看来,数字资本主义不并是一种资本主义新形态或新的社会转型模式,它实际上是旧有资本主义、资本金融化和金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一个变体或分支。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及其相关理论有深刻论述。在资本主义语境下,技术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它与资本存在无法剥离的内嵌性关系。技术的发展过程内嵌在资本逻辑中,资本诞生技术,只有当前的技术满足资本要求,它才能够产生。机器其实是一种现代技术,是资本特有的生产方式的发明。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性语言模式可统称为机器语言,它应资本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替代性的新劳动形式。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猛认为,马克思在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批判时,预设了一种严格的理性主义态度,以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寻找进入历史性现实运动内部的契机,其基本方法是形式分析的方法,在把握历史性现实运动的过程中确立了“历史性视域”。考察数字化时代人的生活特别是数字化生活的客观性维度,不在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而应当将其“历史性视域”作为重要参照,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审视当代生活。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认为,技术自主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和理解现代性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阐明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者的基本命运,其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但同时,今日状况的形成和机理超出了马克思的既有论述。在技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必须从马克思的正确理解出发,形成中层理论结构,进行一系列经验史的微观研究,关注生产过程的物化及其深化,深入研究在技术作用之下广义的生产过程愈发成为不受人为调节的自动体系即机器体系和技术社会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延云提出,福克斯研究数字劳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方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黑格尔辩证法重建、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唯物史观批判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福克斯的数字劳动批判理论在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其基本观点是:跨国信息资本主义的数字劳动是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统一。这一数字劳动体现了双重逻辑,一是每种形式数字劳动中的劳资关系,二是数字劳动国际分工层面上的劳动关系。

批判数字资本主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提出,强度不仅是一个基本的科学术语,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深入研究和挖掘大数据和生成式AI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数字时代和网络社会的趋势与症结。在这一过程中,“强度”不失为一个富有启示的审视角度,它既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大数据本身在源头之处的复杂性,更能够由此建立起技术与人文领域之间的连接纽带。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刘怀玉认为,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是历史的批判、系统的批判或主体的批判。批判过程中,对数字社会的本体论追问和思考是不可或缺的——理解数字社会应当以事实为基础还是以数据为基础?他认为,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现象层面,没有触及本质。应当从主体角度出发理解数字社会,分析数字社会的合法性和不合法性、道德问题和不道德问题。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建丽分析,在数字媒介构筑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虚幻镜像中,大众的注意力从资本剥削、阶级冲突、权力支配、意识形态霸权上转移开来,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批判力日益钝化,成为媒介“注意力”捕获下麻木而顺从的受众。要走出数字时代“颠倒的商品拜物教”,需要在马克思媒介批判视域下,破除数据迷思和数字拜物教神话,揭露数字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真相。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静提出,互联网按需分配平台搭建出一套利用算法系统作为虚拟“管理层”的运作机制,这是现代市场理性前提下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以效率为原则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这种弹性用工制度在结构上的亲资本性,加剧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权力上的不对等关系。而数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既要分析具体现实,也要回归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在资本关系中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即平台资本借零工劳动所增强的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占有,以及平台资本借助“连接”服务所实现的对社会总体吸纳的强化。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卓承芳表示,数字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诸如数字劳动异化、数字生存异化、数字生活异化等数字化危机。在这一背景下,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技术批判角度剖析数字资本主义中的数字异化现象。消除数字劳动异化是要将数字技术治理、规范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扩张相结合,走出一条数字共产主义的道路;化解数字生存异化问题,要打破数字技术与资本的合谋,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控制;消除数字生活异化,不能停留在对数字技术的表面批判,也不应当将其看作人们生活的对立面,而必须考量数字生活所处的资本主义背景。

会议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发展特质,如何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转型的内在本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对于人类情感与交往所带来的变革与影响,以及如何在反思西方数字资本主义内在局限的同时使数字技术要素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数字中国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创新发展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数字资本主义问题是每个学科都共同关心、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必须要发挥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能力。”蓝江作会议总结时提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国内进行相关研究和此次参会的学者遍布各个学科、学院、高校和科研单位,研究讨论的内容涉及数字资本主义的方方面面,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维度、技术的主体性等成为与会学者高度关注的焦点,强度机器、“注意力”经济、卷积结构、平台合作主义等创新性观点,大大丰富了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维度和视角。今后要继续通过举办会议、外译作品等形式,持续推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