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孙美娟)7月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和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读者中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并对俄罗斯、美国、东南亚地区、西班牙及拉美地区、法国、德国、日本7个国家或地区的读者研究进行汇报。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明星主持。
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宋毅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概况和优势,并表示,由于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态度、认知与接受,深受思想宗教、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因此读者不仅是衡量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寻找定位的“指南针”。
何明星表示,从读者的接受维度去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并且将读者纳入文学批评,是此前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框架没有涉足过的,也是传播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优势。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晓军回顾了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和出版历程。面对中国文学在俄罗斯发展的挑战,朱晓军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提升译本质量、激发阅读兴趣、利用自媒体等多维度的方法,以增强中国文学在当地的传播效果。她强调,通过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三维传播途径,可以扩大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培养俄罗斯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喜爱。
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副主任蒋好书肯定了研讨会对海外读者的真实情况和科学分析,强调文学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核心技术。要掌握这一技术,就必须从理解读者开始,深入了解关键读者群体,以及那些对传播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学科领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文学传播这一细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持续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能力。
在研究方法上,蒋好书提出,将量化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深度思考与数据相结合,这样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实践层面,可以与新媒体和荐书人合作,分析其推荐作品的风格和逻辑,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目标读者。通过研究读者、评论家、学者和意见领袖的解读方式,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这将帮助我们以更精准的语言和明确的目标,将中国文学作品有效地推广到目标读者群体中,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副主任郑磊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包括作家创作、出版社运作、翻译转换、版权代理协调,直至最终触达读者。他指出,尽管业界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投入了大量关注,但对海外读者群体的深入了解仍然不足。根据报告数据,郑磊副主任注意到,自2019年起,中国图书出版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的原因已众所周知。他提出,这需要共同分析和讨论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以及是否有可能恢复至2019年以前的状态。
此外,郑磊提出,对于数据不足的区域,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需要更多地依靠个人经验和定性分析来深化理解和服务。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
来自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马海燕则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情况,特别是通过“Goodreads”这一美国最大的读书平台进行分析。马海燕首先界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间范围,并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提出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时,应超越族属界定,关注跨族叙事现象。接着概述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学作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晓宇首先回顾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如何被翻译成东南亚各国语言,并对当地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通过分析版权输出、图书馆藏和读者评论等数据,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受欢迎程度。特别提到了中国作家莫言和刘慈欣这两位在东南亚极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图书馆有广泛馆藏,而且在“Goodreads”等社交媒体上收到了大量东南亚读者的积极评论。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曹轩梓将主题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在西班牙语文化区的读者研究。该研究涵盖了21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国家,重点关注了鲁迅、莫言、刘慈欣三位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该文化区的翻译、出版及受众情况。曹轩梓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西班牙语文化区的传播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名家作品的再版和重译减少,以及与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传播不平衡等。对此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发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用、拓宽中国文学的内涵范围、加强与拉美地区读者的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增强文学作品的IP开发,以及与出版社、媒体和意见领袖合作推广中国文学。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曹淑娟深入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强调了文学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法国作为文学大国,不仅创作了众多世界知名作品,也积极引入国际优秀文学作品,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淑娟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在法国市场上的比重较小,出版低迷,以及宣传推广不足。这些因素限制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针对这些挑战,她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与法国出版社和读者的合作,拓展推介类型,推动科幻和悬疑侦探等类型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手段扩大宣传,以及扩展多种类型的文学传播模式,重视电影、漫画改编的作用。此外,报告还建议加大对翻译的支持,在法国设立专门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奖,形成持久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刘泽昊的报告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国文学阅读市场的现状、德国读者的阅读偏好,以及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的传播状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报告首先强调了中德关系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和智慧、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现象描述和趋势总结,通过分析德国读者的偏好、中国作品的传播特点以及汉学家的访谈,旨在为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可行的建议。
刘泽昊表示,德国读者偏爱英语图书,而中国文学在引进语种中的占比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导向性,先锋派文学和科幻、武侠、恐怖小说受到关注。报告通过分析畅销书榜单,发现德国读者关注政治议题、人文情怀、生活化特征明显的书籍。中国作品《三体》在德国的成功传播展示了紧贴时代背景、融入地方文化和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赵霞表示,日本读者的阅读偏好以推理类图书为主,轻小说、历史小说也颇受欢迎。在海外文学阅读上,美国作家的作品在日本读者中最受欢迎,其次是法国和英国,中国作品占比较少。网络文学在日本读者中占有一定比重,同时,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经典图书也受到关注。报告还以莫言和刘慈欣的作品在日本的读者评价为个案分析,发现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日本读者在价值观上与中国读者有共性,但日本读者通常从西方视角审视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