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1月16日,2025北外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建设和合共生的亚洲家园”。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周边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把脉周边形势,共话亚洲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表示。此次北外新年论坛旨在为面向周边和亚洲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具有多元视角和互学互鉴精神的平台,北外愿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周边各国学者加强交流并不断产出丰硕成果。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亚洲国家利益融合更加紧密,友好互信不断深化。贾鹏强调,实践赋能是区域国别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推动实践赋能人才培养、赋能智库建设、赋能咨政服务。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在区域国别学视角下周边研究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凸显,并充分体现出区域国别学服务国家战略、交叉在地、学用相生的独特属性。教育部“三国”联合研究院交叉创新平台主任崔洪建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承办此次活动的初衷,希望通过持续密切的对话和交流,在推动形成中国“大周边”观念的同时,体现出区域国别学实现联合交叉和创新的重要价值。
亚太地区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周边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运与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周边地区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都面临着促进繁荣、维护和平和增进理解的机遇和挑战。此次论坛分为“周边形势与地区关系研讨”、“周边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经验交流”以及“建设和合共生的亚洲”国际对话三个部分进行。在周边形势与地区关系研讨环节中,与会学者不仅聚焦国际与周边地区形势联动、周边外交安全环境总体评估等重大变化,还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与周边地区海外利益保护、东北亚地区外交与安全动向、南亚地区政治外交形势以及特定国家内政变化等热点问题,并就共建亚洲家园的人文基础、中国与周边国家推进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与会者一致认为,周边地区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正携手周边国家建设“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需要在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中践行周边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和合共生的现实基础。
论坛第二部分以周边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主题,来自以周边研究为主要特色的各高校代表围绕周边研究的历史传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点交流和经验分享。大家一致认为,实现区域国别与国际组织、国际传播的联合交叉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论坛第三部分是面向周边国家学界进行的国际对话,来自阿塞拜疆、孟加拉国、菲律宾、印度、韩国、蒙古国、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学者与中国学者一道,在“经济一体与亚太繁荣”、“政治互信与共同安全”以及“文明复兴与人文交流”三个环节中就区域经济合作、全球南方角色、东盟经济合作、共同安全与相互信任、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关系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各方一致认为,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亚洲各国应当依托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并基于多元化的政治现实,坚持对话合作导向,以和合共生、共建家园为共同目标。
在与会者一致认为,持续繁荣、共同安全和不断进步仍然是当今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亚洲在各个领域所焕发的活力以及在世界格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不断凸显,这已经成为各方的广泛共识。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共同研讨如何高质量共建和合共生的亚洲家园,特别是在我们共同面对着由于全球局势及区域局势深刻变化而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共同应对各种问题、矛盾、冲突的当下,就显得格外地意义重大。 同时,具有周边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的学术研究要行稳致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学科、各领域、各国间的对话和交流,凝聚共识,打造志同道合的周边国际学术共同体,为共建和合共生的亚洲家园提供知识体系、人文内涵和智力支撑。
此次论坛为国内周边研究和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供了广泛、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未来可持续可深化的提供了新的起点。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与亚洲学院联合主办、教育部“国际组织、国别区域、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交叉创新平台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