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提高社科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

时间:2015-11-0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钟哲


提高社科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为“十三五”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公布。《建议》从国家治理体系到基础制度建设、从经济到民生,涵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央围绕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具体建议。被访学者表示,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界应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成果,并以扎实的作风,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升级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作出回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发展新内涵发现研究新热点“

进一步聚焦‘发展’是《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表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方式和内涵等,都将发生重要转变,这将为社会学以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路径。文军认为,《建议》不断改善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和议题将是下一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心。与此相适应的有关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得到强化,并演变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研究热点。

“在经济学领域,学界要更系统地思考如何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等课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相均泳提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较为关注金融领域问题,“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要求学界需要及时思考如何完善现代金融市场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专业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能力等。

”立足实践开展问题研究

学者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应用研究给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要求,即立足当代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展问题研究。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术研究的导向性、专业性、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成果。


就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提出,学术界必须加强绿色发展研究,要将绿色发展与具体化的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安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可持续性结合,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作为有机整体,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空间结构安排,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制度。

提出好的发展理念固然重要,但如何使好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发展实践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策落实的关键在基层。”北京大学教授叶文虎说,要向各界准确、有效解读中央的顶层设计。谈到生态文明方面,叶文虎说,生态文明建设须注重“文明”二字,这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并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术研究可以减少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使社会发展尽可能少走弯路。因此,学术研究要具有对各种发展议题谋划的超前性和预判性。”文军表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术界在开展研究时,一要具备准确研判现阶段及未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的能力;二要具备对理想社会发展方案的设计与规划能力;三要具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提炼出中国本土理论并付之于有效实践的能力;四要具备转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本土化学术语言,并开展全球性对话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学界要不断提升理论和学术素养,勇于探索创新;要遵循学术道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研究;要为实践服务,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找出症结、提出建议。同时,要“走出去”,开展交流,让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为世界所认知认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责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加强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能力,丰富和发展关于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树立好中国形象。同时,要大力加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能力建设,立足人类社会发展、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前沿,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和促进人才发展,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坚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