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莉丽:加强“智库公共外交”提升国家话语权

时间:2019-12-2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莉丽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 王莉丽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智库和公共外交的建设与发展,“智库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国家“第二外交通道”和“软实力”构建的重要途径,被赋予了国家形象、全球治理、意识形态各方面极为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传统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以国外公众为目标受众的外交行为。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的不断多元化和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传统公共外交已完全无法适应国际关系的需要。当今世界进入多元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从政府拓展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媒体、企业和普通公众等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今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的多元公共外交体系。其中,智库是思想源泉和较强公信力的行为主体,因其相对独立性和专家地位,使得其所从事的公共外交活动对于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受众说服都有特殊的作用。

一、“智库公共外交”概念界定与功能作用

从概念界定的维度,所谓“智库公共外交”是指:智库作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主体、传播媒介和目标受众的三位一体的角色,以高水平的政策专家和其创新的思想成果为基础,以国外智库和各界公众为目标受众,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以融合传播的方式,传播思想成果、开展思想对话与交流,从而影响他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其核心是思想的双向对称交流和舆论的传播。

具体而言,“智库公共外交“的功能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层面:

第一,提出创新思想、影响舆论,在国际舆论空间提升国家意识形态权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思想创新为核心的软实力之争,更进一步而言,就是意识形态权力之争。智库公共外交通过专家知识与舆论力量的充分结合影响他国舆论,具体可分为设置舆论议程与引导舆论走向两个层次。

第二,加强理解、增进互信,助推政府外交。在智库公共外交中,智库作为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或者作为当政府外交处于僵局时的替代者,通过组织对敏感问题的对话,为双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来承担一种积极的助推政府外交的角色,从而有效加深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智库公共外交的方式相比政府外交,氛围更为宽松,双方不受特定谈判指标限制,智库对话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深度性为双方政府进一步寻找到合作和对话空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二、“智库公共外交”影响力机制与传播模式

社会历史学家迈克尔·曼认为,国家权力由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这四种权力构成交叠的社会互动网络。其中每一种权力都贯穿着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按照迈克尔·曼的分析框架,智库公共外交影响力实现的机制之一在于,智库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权力实践行为,通过思想的创新与信息的传播,弥散到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之中。智库公共外交影响力实现的机制之二在于,智库作为具有较强公信力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在一国“公共政策舆论场”中普遍居于舆论领袖、舆论生产者与传播者的“舆论聚散核心”地位,是思想形成、辐射、传播、交互的中心。通过开展智库公共外交,可以与世界各国公共政策舆论界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影响其国家舆论。

智库公共外交理想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双向对等传播模式。主要是指围绕具体议题和内容开展智库对话、思想交流,以及可能的合作研究空间;第二,以我为主的融合传播模式。这里的融合传播,一方面是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模式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智库以自媒体为中心平台,把智库的思想成果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的舆论传播和交互式对话。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扩大智库思想的全球舆论传播范围。

在智库公共外交的舆论传播中,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传播模式发挥作用外,在传播层次上又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最直接的日常传播,通过融合传播的模式传播智库思想;第二层面是战略传播,在特定的国际关系背景和政府外交需求下,在一定时间段内,有针对性的围绕特定议题策划会议交流、研究合作、舆论传播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在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长时间段内,通过各种智库活动培育与目标受众国智库及各个层面公众舆论的友好关系。

三、提升智库公共外交力

当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中国的智库建设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得到完善,智库本身的机制构建和思想创新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智库公共外交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际关系的需要,还有待于加强研究、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构建智库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当前中国智库公共外交的实践缺乏理论的框架和指导,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库公共外交的泛化和低水平传播。要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智库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框架,明确路径和目标,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的深化。

第二,继续深化改革,优化智库人才构成,推动创新机制,全面激发思想活力。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智库公共外交得以实现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当前,中国智库思想创新力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智库公共外交力,要为人才的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土壤和有效保障与激励机制,要全面推动旋转门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智库人才构成,弥合知识与权力的桥梁,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

第三,优化传播模式,在思想创新基础上推进双向对称的交流与对话,构建有效的智库公共外交传播网。智库公共外交的公信力建立在专业性和一定的研究独立性基础上,也正因如此,智库公共外交不是宣传和单向度的传播,不能过于注重说服性的技巧,要通过举办品牌化的国际会议、专家互访、内部座谈、课题合作研究等活动搭建思想研究与对话平台;要强化新媒体传播力,加强受众研究和新媒体时代舆情动态研究,不断有针对性的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领;要借鉴欧美智库运营模式,探索建立中国智库海外分支机构,在重要国际关系国直接设立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