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余远来:发挥智库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15-11-18 来源:原创 作者:余远来

摘要: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智库可以通过若干独特优势,发挥大众媒体、官方机构难以替代的功能。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环境态势,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智库 国家形象 国际话语权 国家软实力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使我国智库建设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塑造社会主义国家良好形象,必须着眼于壮大主流媒体舆论、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充分发挥智库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中的独特功能,进而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智库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智库,又称思想库(Think Tank),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治体制之外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国家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在全球化时代,智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生态等问题时所倚重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1]大国需有大智库。在中国的大国崛起过程中,建设有国际公信力、影响力的强大国际型智库对于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智库是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国家话语体系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2]法国后现代学者福柯认为“权力形式是一种知识方式”“话语即权利”。他认为历史的塑造掌控于权力和知识的拥有者之中。[3]我国长期处于“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除我国传媒业不发达外,与我国智库的长期“失语”“缺席”也有很大关系。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4]智库是由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研究机构,其生存方式主要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生产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生产需要、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而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则是成为一流智库建有话语权的第一要素。国际上著名的智库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英国皇家事务研究所、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中心等,无不是凭借其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而形成强大的话语权,其研究成果对于整个国际世界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虽然已成为一个智库大国,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但远非智库强国,既未形成世界承认的独立话语体系,又缺乏普遍认可的世界级智库,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话语权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意见》指出:“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5]

2.智库是国家声音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今社会为智库发声提供了多渠道、多路径的发声平台,智库借助各种传媒平台向社会公众和国际受众传播推介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理论,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进而成为推动国家学术影响力、形成国家战略震慑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发达国家智库基于自身的专业权威和价值中立的特质,通常借助议题设置充分利用新闻传媒来引导社会舆论、回应公众期待、传播国家声音,充当本国事务“代言人”和引领国际舆论“风向标”的角色。特别是在美国,智库的这类作用和表现更是延续已久,且运用更加娴熟。早在1958年,美国发布的国防教育法就已明确,让美国的教育为其国防实力提升和国家安全服务,“统御”美国各大高校智库进行科学研究的主流意识就是为政府服务、为国家代言,尽“国家建设”之需要。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邦迪直言,美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应该做更多的事,不仅仅是生产供同行们参考和评价的新学术著作,还“要与那些在政府里积极有为……拥有和使用权力的人从同样的立场出发”去工作,切实代表国家发声,并让国家受益。[6]此外,美国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外交关系协会等智库,都有历史悠久的研究专业团队,有很深的学术积淀和专业背景,有自己的学术出版物,经常站在美国立场上不间断地公开发表有关世界安全形势、美国战略造势等评估项目,通过媒体不断放大美国的声音,以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中国要改变这种不利战略态势,必须加快推进“中国学派”智库体系的建设,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3.智库是国家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生存发展有赖于其“研究――传播”一体发展的运行模式。除通过媒体传播外,其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模式也是其推广其知识产品的一种重要方式。智库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通常采取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和研究班等,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工商界人士、社会公众等广泛参与,不断加强与国际同行、社会各界、各领域的联系,进一步打造国际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智库日益成为国家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力量。2009年7月2日至4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位各国政要、学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代表近百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和国际组织参加了会议,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世界智库界罕见。[7]有学者评述说,这一年是中国智库走向世界的“元年”,从被动参与国际事务与主动出击举办智库峰会,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会上开始逐步显现其自身的魅力与光芒,意义重大。此后,一些国际化智库不断涌现,如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聘请前伦敦市副市长罗思义(John Ross)和世界中小企业联盟主席卡洛斯.马格里诺斯等作研究员,清华大学与美国黑石集团投资3亿美元成立苏世民学者项目,邀请数十位前国际政要参加……无不表明中国智库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大,融入世界的速度明显加快,国际交流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为传播中国力量、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塑造国家形象中智库功能的发挥

智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功能作用发挥,是由智库本身的组织形式、研究专长以及交流渠道等独特优势决定的。

1.发挥知识生产能力优势,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国家形象的塑造有赖于战略传播能力的提高,而战略传播能力的核心,就是议题设置能力。智库是国家的外脑,智库的知识生产水平犹如国家的智商,对国家形象塑造的议题设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一般的传媒机构不同,智库具有专业的知识生产能力,思想与观点是其在议题设置方面超越传媒机构的天然优势,能够确保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话语质量更胜一筹。因此,除了智库选择媒体推广思想以外,媒体往往也会选择智库作为自己的发声机构,提高其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国的智库大部分是作为党政军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设置的,在阐释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治国理政观念、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兼有学术深度和形象锐度的概念阐释及理论阐发,再加上智库的议题设置是以公共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的,可以摆脱时间、语态和文化等束缚,以“将来时”“跨语境”“虚拟态”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传播,使之既具中国特色,又能吸引外国受众。如对“中国梦”的阐释,国内众多智库从不同的理论高度、不同的文化视角和不同的传播形态对其进行了主动设置,使之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成为一个消融隔阂、消弥误解、面向世界的美好议题,引领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振奋。

2.发挥对话交流机制优势,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智库是民间外交的主要执行者。智库的学者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政治经历和广阔的国际政策圈人脉,担当起了“民间大使”的重要角色。而且,智库以现代企业的模式运行,有专业人士负责管理,在活动策划、项目管理、国际传播等方面具有一流的技术能力,是开展国际交流的最佳平台之一。[8]特别是当两国关系出现波折,政府间谈判不畅通,民众间存在误解时,智库界和学术界来往穿梭,可以在国际关系方面开展“第二轨”对话交流,既维系了国家间的接触,又向双方的意见领袖传递了相关信息,对于消除误解、达成共识等能够直至较好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全球范围内智库业的发展繁荣,各国智库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的“全球群落”,智库与媒体、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互动,形成了效率高、稳定性好、辐射力强的对话交流机制,[9]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随着智库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卸任后被邀请加入各大智库,他们曾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活跃过,既享有很高的威信和政治资本,又具备融通中外的外交能力。让他们充当第三方组织的角色,利用智库本身的资源和公信力开展“二轨外交”,在树立中国良好形象、促进世界各国认同理解等方面具有其他民间组织无可比拟的软实力优势。

3.发挥学术研究专长优势,引导国际社会舆论。智库因其具备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而具备一定的舆论影响力。有学者评价说:“智库既是政策研究机构,又是对外宣传机构之间业务交流和政策协调的平台”,[10]他们在引导国际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智库专家与学术型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研究活动不以发展学术为宗旨,而是以研究具体问题、提供现实解决方案见长,特别是他们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使得他们的研究专长与公众实际利益或现实关切之间联系特别紧密,具有传播致效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基础,使得他们自然成为传播国家声音、解释国家政策的“意见领袖”,在主流媒体上的曝光率和出镜率节节升高。智库专家通过接受平面与电子媒体的采访、为主要报刊定期撰写评论、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媒体介绍会、举行国际会议等平台进行发声,能够有力有效地制造舆论、引导舆论。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和舆论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等负面影响,极需要中国智库站出来,通过学术研究专长与世界各国智库展开交流对话,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消除对中国各种误解,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

三、发挥我国智库国家形象塑造功能的对策思考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人民的心声,将中华文明的真善美和传承至今并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传统传向世界,推进世界的和谐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11]要让中国智库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好塑造国家形象的独特功能,需要紧盯国际舆论场“中国观”的变化,适应国家政治、外交、军事、文化大局的需求,进行周密统筹和细致安排,并且施加灵活有效的管理。

1.强化中国智库的责任担当。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虽然中国的话语权有所上升,但在世界上仍然较弱,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国智库的历史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贡献更多的“思想产品”,在国际“思想市场”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对智库建设的管理与引导,对智库应该承担的国家责任尤其是软实力建设层面的应尽之责,给以明确和强调,切实调动起其参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智库自身的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和理论建设,构建中国学术理论的话语体系。当前,由于中西“理论逆差”的客观存在,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习惯于“生搬硬套”,盲目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来解释中国的事情,机械地运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指出中国的问题,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甚至有的“理论精英”受雇于西方国家的一些反华势力,站在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作归因分析和有罪推定,以看客、骂客、醒客的姿态站在西方立场抹黑党和政府,甚至唱衰中国。这些看似是一种学术理论之争,实则是意识形态之争,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套非主流的、西方话语权隐蔽主导的、严重西化的话语体系。这是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苏联发起“学术理论战”(Theory Warfare)的再次翻版。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批判,进一步强化中国智库的理论担当、责任担当,结合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探索“中国声音”的理论阐释和国际传播方式,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造力;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适时转换话语体系,切实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持续扩大“中国奇迹”“中国震撼”“中国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2.增强中国智库的传播自觉。智库主动发声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抢夺国际话语权都比较重要。我们往往在需要并适于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忽略了智库,在需要此类智库时却选择了彼类智库,因而使智库的功能作用发挥打了折扣,在阐释国家大政方针时失去了智库的强劲支撑。一方面,要强化智库运用的意识,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充分运用和发挥智库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和舆论斗争功能。长期以来,美国及军方智库每年都要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对我国防和军队建设加以指责和批评,并渲染夸大事实,有意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制造地区紧张。为了应对这种被攻击不利态势,我国民间智库中国战略文化促进化自2012年开始,逐年发布《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日本军力评估报告》,对美、日两国军事思想、军事力量、军事部署及对外军事关系等进行评估,以“合理的方式回应美国”[12],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智库发声的机制,把智库的精深的研究实力转化为自觉的传播能力,为智库专家搭建平台、拓展渠道。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影响,很多智库及其专家只重研究、不重传播,或者只会研究、不懂传播,甚至是只管研究、不问传播,虽然其本身的能力素质及研究成果已经足具对外传播的可观潜力和巨大实力,由于其缺乏主动参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对外传播意识,最终导致智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埋没了其应有的光辉和锋芒。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智库的传播自觉,为智库的对外传播创造良好机制和充足条件,发挥其专业的学术理论优势、广泛的公众感召力和独立自由的天然公信力,向国外受众阐发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道路以及中国的军队等议题,为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支持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汇聚中国智库的思想力量。《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作出了长远规划:“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要“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13]据此,不难猜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近几年内必将得到较大发展。数量上的增多并不代表实力的增强,研究上的高端并不代表实力的高强,只有把各类型智库的思想力量整合凝聚起来,才能够为塑造国家形象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形成强大的实力后盾。一是在研究方向上要合理规划,对智库建设进行整体考虑和通盘谋划,科学确定智库建设类型,划分重点方向,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做到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智库研究齐全配套、一体致效,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二是在传播格局上要相互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便利,调动智库内部的传播能力建设潜能,打通智库横向交流的传播渠道,形成全媒体融合、多阵容参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传播大格局,力求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能够做到集中发声、强势发声、合理发声。三是在战术战法上要灵活机动,建立健全智库参与传播发声的体制机制,既要强调加强管制、严格纪律、防范风险,又要强调广泛调用、梯次配备、集火支援,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理论传播等方面形成智库集群,增强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实际效果。

4.创新中国智库的传播形式。《意见》对提高智库的塑造功能和传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14]这就要求,除了加紧建设一批能够为推进中国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的高水平智库外,还要加紧把这批智库打造成有力活跃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公共外交、学术交流和对外传播等多种手段,既能够吸纳和汲取各国智慧作用和推动于中国发展,又能够传播中国理念以影响他国社会,扩大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一是要努力打造智库新型传播平台。着眼全媒体时代到来的特点,以智库官方网站为枢纽,形成包括系列研究报告、畅销书、深度政策评论刊物、智库专家博客、公共微信账号、邮件推送、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内部传播体系,逐步扩大智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知名的智库都有知名的传播平台作支撑,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外交事务》、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都是业内权威的顶级刊物。我国民间智库“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的微信公众号及所出版的电子期刊《知远防务评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升。二是要深入推进智库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国家倡导和建立与国际知名智库交流合作机制,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交流、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鼓励中国智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切实提升智库的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能力。201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了“G20国智库会议”,为两周后举行的G20首脑俄罗斯峰会献计献策,引起了舆论界与各国政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形象的正面评论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三是要深化拓展智库国际发声渠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吸纳海外智库专家、汉学家等优秀人才加入中国智库并代言发声;另一方面支持我国高端智库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提升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坚持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相结合,重视智库外语人才培养、智库成果翻译出版和开办外文网站等工作,鼓励智库举办高端国际论坛和峰会,开展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结语

形象的塑造,有赖于思想和理论的支撑。中国形象在国际化传播中之所以受到误解、遭致曲解、甚至反解,与中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有着部分关系的。大国发展需要智库支撑,大国崛起需要智库兴起。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舞台上,必须有中国智库的有力支撑和积极参与,这既是人民的期望,也是未来的希望。

注释:

[1] 朱瑞博,刘芸.智库影响力的国际经验与我国智库运行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3):110.

[2]李韬.建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3-09-17(6).

[3]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4-09-24(16).

[4] 刘笑盈.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3(6):17。

[5]《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新华网。

[6]顾海良.新型智库建设与思想力量彰显[J].人民论坛,2014(3):38。

[7]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8] 卢咏.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43.

[9] 李习文.论军事对外传播中的智库功能及其发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103-104。

[10]语见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在“智库、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行动和创新”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1。

[11] 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7

[12] 语见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将军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13]《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新华网。

[14]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新华网。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理论研究室,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