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林泽红:推动地方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5-2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林泽红 潘剑锋

近年来,地方高校智库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地方高校智库也面临定位不准、队伍不强、研究不精、运营不畅、贡献不够等问题。加快提升地方高校智库建设质量,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四个维度”推动地方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增强地方高校智库的专业性、影响力和贡献度。

功能定位要与服务地方相吻合

加强地方高校智库建设,首先必须弄清楚智库“为谁服务”这个立场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政治立场本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组织,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的研究咨询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智库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领导贯穿智库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树牢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把握正确导向。

二是立足服务国家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总体要求,地方高校智库要以此为目标导向,全面结合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着力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优势。实践证明,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是一种共生、互动、双赢的关系。地方高校智库只有主动融入地方,紧紧依托地方,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把智库建设和高校“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聚焦地方急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可行性的政策建议,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之路,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社会价值。

产品供给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智库的重要价值在于坚持应用导向,解决实践问题。能否推出实用、管用、好用的智库产品决定智库的影响力。当前一些地方高校智库供需匹配渠道不够通畅。增强地方高校智库影响力和贡献度,必须坚持三个聚焦,在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聚焦有效需求。政府层面应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增强信息供给的权威性和及时性。高校层面应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紧跟地方党委、政府战略部署,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出有理论高度、实践广度的“解决方案”,让研究成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二是致力有效供给。提升智库服务决策能力和水平是智库建设的核心主题。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应在深刻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人才储备、学科基础、学术优势等作出综合考量,做好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平台建设、方向凝练,在自己擅长、专长的领域作出不可替代性的贡献,增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提升有效转化。智库是沟通知识和政策的桥梁,智库产品出得来、用得上才是硬道理。政府层面应推动政府与高校协商对话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广泛采纳高校智库成果。在高校层面,应努力深化校地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建立高校智库与地方党委、政府交流联动机制,建立高校智库交流平台,通畅智库成果报送、转化渠道,增强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人力资源配置要与组织机构相匹配

人才是智库竞争力的核心。培育和打造高质量的智库专家队伍是提升高校智库建设质量的根本大计。当前多数地方高校智库人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智库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领军人物和高水平人才更为紧缺。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不能盲目跟风,一味贪大求全,片面追求扩大智库规模,应依据自身人才资源状况,立足学科优势,保持适度规模,坚持内涵发展,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一是适当充实必要人力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地方高校应坚持内培、外引、借智相结合,一方面发挥教学科研骨干在智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一支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智库专家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高校智库研究工作,形成学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行业、企业人才互通的工作格局。

二是着力提升决策能力。人才集聚需要平台,人才发展更加需要平台。对于地方高校智库建设而言,必须将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最大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各项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出国访学、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方面给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更多机会,提升人才成长空间和发展速度,尤其是注重培养和强化其决策能力。

三是激活管理机制。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咨政服务成果难以被平等认定。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革科研评价办法,将智库成果纳入科研业绩范围,不断增加智库成果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课题申报、绩效考核等过程中的比重,引导和激励教师参与智库研究。

管理方式要与资源保障相协调

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难点也在体制机制创新。高校智库必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设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和学术评价制度,提升新时代高校智库治理能力。

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强保障。资源合理配置的价值大于资源叠加。当前地方高校各类智库机构数量不少,但研究力量和资源比较分散,信息沟通和成果共享机制滞后,存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课题重复等现象。地方高校应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在政策配套、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资源配备等方面全力支持保障智库建设。同时,动态评估智库的发展情况及效益情况,以智库建设盘活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软硬件资源,物尽所用,人尽其才,使必要条件保障充足完善。

二是推进项目管理提效益。强化服务意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与地方实际工作部门合作确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确定项目选题,做到有的放矢,实行对口服务。完善课题立项和申报制度,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项目资助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给予重大奖励和持续支持。

三是完善科研评价增活力。必须改变现有的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鼓励大学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研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把解决社会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提升横向项目研究的科研评价权重,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机关党委书记;湖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