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方向新:地方社科院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刍议

时间:2015-11-24 来源:原创 作者:方向新 邓子纲

[摘要]首席研究员是地方社科院对引进和使用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促进学科建设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目前,一些地方社科院已经推出了相关领域的首席研究员,并制定了首席研究员的聘用和管理制度。本文试图对这一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地方社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创新。

[关键词]首席研究员  学术品牌  学科建设

地方社科院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人才问题是地方社科院科研进步的核心问题,国家有人才发展战略,社科院有人才兴院战略,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首席研究员的聘用和管理制度,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等途径,力争每个重点学科有一名在国际或国内较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才能全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创新,推动地方社科院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  建立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有河北、江西、内蒙古等几家省级地方社科院设立了首席研究员,河北社科院并率先制定了《首席研究员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创新,打造一流的学术品牌,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促进地方社科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地方社科院 “人才兴院”的人才工作宗旨

人才是地方社科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处于核心地位。为此,许多地方社科院把重点学科队伍建设总体思想定位为“人才兴院”,不断发现和引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那么,什么是学科带头人呢?左小德等人对学科带头人的定义是,学科带头人是宝贵的人才。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的人,而学科带头人又是人才能级结构中层次较高的人才,是指那些在本学科的建设中有重大学术成就,并以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术梯队中的杰出学者。他们能够带领、组织和协调学术梯队的活动,能使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和国际一流水平。[1]杨潮等人认为,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要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学科方向,带领整个学科群体,在教学上能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人才,科研上能攀登科技高峰;应具有献身精神、敬业精神,勇于接受挑战性课题,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和潜力。[2]由此可见,学科带头人是知识渊博,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能组织、团结和带动学科梯队为学科发展共同奋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杰出学者。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高超的判断力,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知识更新;学风严谨正派,有奉献精神,在科研队伍中起核心作用,在研究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术带头人的要求则略低于学科带头人。所谓学术带头人,是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并能团结带领学术梯队为本领域发展共同奋斗的优秀学者。他们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预见和判断能力,能正确把握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勇于开拓创新,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品牌,地方社科院应在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础上,推出相关领域内的首席研究员。所谓首席研究员,是指在相关领域内,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走在学科研究前沿,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实际上已经起到领军作用并被省内外同行所公认的知名专家。

设立首席研究员是对地方社科院“人才兴院”的工作宗旨的创新。“人才兴院”要求地方社科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才的素质,注重提高人才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且为人才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设立首席研究员,可以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进步。“人才兴院”的发展理念,凸现了在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要逐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人自身的价值,这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归宿点。人才的成长不能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外部环境的优化非常重要。设立首席研究员,实际上为社科人才的出类拔萃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提升学术品牌

人才资源是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影响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重点学科的竞争主要是学术水平的竞争,学术水平竞争的焦点聚集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竞争。人才强则学科强,乃是学科建设中的铁律。地方社科院过去在学科建设中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经费缺乏,条件艰苦,导致了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等问题,使地方社科院很难像高校一样形成一流的学术团队。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某一个学科发展,使某一个学科形成产出更多成果的支撑要素,形成更强的专业理论、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更稳定的研究人员队伍,是科研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3]从一些地方社科院成功的经验来看,有了拔尖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基地、经费、成果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打造一流的学科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科建设是社科院工作的重点,而设立首席研究员则可以起到“龙头”的作用,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地方社科院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建立学科专业领域内的首席研究员制度,使物资、财务、人才向领军人物倾斜,才能尽快形成在省内外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特色学科和研究基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军人物作用,依靠重点学科的发展,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全面推动学科建设。

在企业发展中,品牌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承载价值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的有力“法宝”。学术品牌对地方社科院来说,同样重要,它是地方社科院竞争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代表着社科院的形象及其走向。

人才资源是打造学术品牌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是一个学科领域的品牌,通过设立首席研究员,可以扩大学术品牌的影响,提升地方社科院的学术档次。地方社科院要围绕首席研究员来打造有影响、有规模的大型国际论坛,提高权威性;建设在学界有较高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提升层次。

3、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形成学术团队

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需要掌握不同领域前沿科学知识的科研团队,需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增强科学研究的实力。社科院学术团队的建设,由于大多无学位授予权,不能自然形成以博士生导师为中心的学术团队,只能通过首席研究员带动学术团队建设。为此,在学术团队建设规划中,应当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围绕首席研究员整合学术团队。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由科研带头人、科研骨干、服务、辅助与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必须实施以首席研究员为核心的科研队伍的整合,强化以首席研究员为核心的科研方向,巩固首席研究员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要整合资源要素,构建一个促进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快速成长的支持和培育体系。突出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学术团队活力。二是围绕首席研究员制定优势科研方向。科研方向是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的长远目标,是科研发展和科研特色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和发展定位。要围绕首席研究员的科研优势和专长来确定科研方向,有计划地引导科研人员形成合力,要出台相关政策将分散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力量有目的地凝聚起来。要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辐射作用,激发首席研究员培养学术接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三是围绕首席研究员形成学术团队协议制度。学术团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核心。学术团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能否取得成功。根据学科建设的有关精神,学术团队由首席研究员负责,首席研究员对完成项目承担主要责任义务。实行学术科研成果协议制是强化课题组管理的可行途径,它包括学术团队协作单位的协作协议制和学术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议制。学术团队成员间的协议制是指在首席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学术团队成员按照学术研究分工,根据研究进度、研究经费、研究成果及利益享受权限的划分来签订协议书。学术团队协议制则是由首席研究员负责组织实施,各成员遵守执行,科研管理部门予以监督,它实际上是建立在责、权、利基础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疑,通过实行首席研究员的负责制以及学术团队的协议制,使学术科研和学术团队达到有机统一,从而保证学术团队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4、有利于适应 “智库”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地方社科院的“思想库”、“智囊团”正在走向一条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具有本地区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新智库建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智库,切实提高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地方社科院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2009年12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和部分省会城市社科院院长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地方社科院要适应“智库”要求,破解发展的难题,必须实现三大转型,即: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从单兵作战向集体智慧转变,实现体制机制转型;从追求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转型。做到“三有”,即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有社科院的学术观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社科院的学术声音;重大项目推进,有社科院学者的身影。[4]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正是促进地方社科院实现三大转型的必举之措。

首先,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设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可以围绕首席研究员,坚持以研究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经济形势新变化,深入研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投资、扩消费、增出口的具体举措,把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研究拓展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办法,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为些,要通过首席研究员制度的建设,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效益,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力争在某些学科方向实现新突破;重点扶持目前基础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学科,使更多的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其次,从单兵作战向集体智慧转变,实现体制机制转型。设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可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完整的科研平台,建设先进的科研环境。为此,地方社科院在安排人才培养计划相关建设项目时,应实行领带人物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尤其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制订相关政策和具体建设措施,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对首席研究员负责的重点学科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的倾斜。

第三,从追求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转型。设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可以使地方社科院重点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品牌。为些,要充分发挥首席研究员的领军作用,跟踪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深入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注重创新与突破,强调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使学科方向更加集中稳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要突破学科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和成果汇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产生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成果,争取获得国内国际社科研究的权威奖项,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的转型。

二、建立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的重点

地方社科院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把握和突出三个重点:

1、首席研究员的遴选应注重素质,宁缺勿滥

能否更好的发挥首席研究员的作用,遴选环节至关重要。地方社科院在遴选过程中,不能搞平衡,不能做表面文章,而应按领军人才的要求来遴选首席研究员,把首席研究员的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具体而言,首席研究员应具备三大素质: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威望和丰硕的学术成果。首席研究员作为某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应当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突出的研究成就,为同行所公认并享有较高威望;思想活跃,思路开阔,能跟踪前沿学术研究形势,对学科发展有预见性,善于瞄准科学研究前沿和突破点;在学术上起指导和带头作用,能及时正确地指明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不断开拓进取。至于丰硕的学术成果,既要看成果产出量,更要看成果的质量,尤其是代表性论著。代表性论著可以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也可以是一、两篇有创新性特别是原创性的学术论文。由相关专家委员会评审,看该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是否真正代表代表该学科领域里的最高水平,是否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指导作用。

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席研究员在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上的要求是:智于决策,巧于组织,精于分工,勇于负责,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团队合力,共同进取;能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性和进取性,把握领导学科建设的主动权;能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申请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使学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能把有限的物质资源用于最有希望的学科方向,以争取获得最佳的建设绩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奋好学,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各类专业信息具有较强的识别捕捉能力、归纳能力和利用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敢于提出新观念、新思路的创新品质,以及敢想敢干、敢于作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再次,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品德。首席研究员应具有履行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首席研究员的人品和品格是引领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席研究员进行学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人格和学术相结合的综合魅力,来吸引和凝聚学科梯队中每个成员。无疑,首席研究员所具有的强烈的事业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敢为人先的胆识、宽容大度的胸怀,以及诚实信用、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非常重要,这是引领科研团体奋勇前进的感召力。

2、首席研究员的遴选应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地方社科院的改革和发展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机制,发挥地方社科院的参谋助手作用,把握时代机遇,确立正确办院方针,是当前地方社科院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地方社科院应将首席研究员的遴选作为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的“重头戏”。

地方社科院必须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要以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敢于用人才,乐于用人才,善于用人才,打破僵化的用人制度,推进选人用人制度的民主化和规范化。至于在首席研究员具体遴选上可以采用三种方法:第一是民主推荐法。既可自我推荐,也可集体推荐。地方社科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自荐和被荐人员的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提出初选名单,报院党组进行全面审核,最后确定入围名单。民主推荐法有利于拓宽选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引进和流动,发掘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第二是考核择优法。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考核择优有利于克服“论资排辈”的弊端,及时选拔优秀人才。考核择优法是准确性最高、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专家考核与领导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第三是选举法。首席研究员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学术领袖,是在长期科研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显著的研究成果,并以其自身的智慧、品质、科学素质和科研道德,被同行一致公认的学术带头人。采用选举制产生首席研究员,可以选出众望所归、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淘汰不称职的平庸之辈,使学科建设始终朝气蓬勃,后继有人。

必须强调的是,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也是地方社科院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地方社科院的首席研究员有不少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遴选首席研究员,但从长远和根本上看,培养的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培养人才,才既可以使成长很快的人才脱颖而出、选拔为首席研究员,也可以使尚在成长中的人才作为首席研究员的后备库而促进人才的整体提升。为此,地方社科院在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这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在完善现有培训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大培训、大发展的观念,研究和探索广泛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比如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鼓励攻读学位、选派访问学者、促进学术交流等来拓宽科研人才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以智库建设为核心、以党委政府需求为导向、以知识更新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人才终身培养体系,完善多层次的人才结构。

3、首席研究员的遴选应有利于形成人才激励竞争环境

首先,完善首席研究员考评制度。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要坚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人才积极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为推动地方社科院科研事业发展作贡献。在精神激励方面,对于已做出一定贡献的首席研究员,给予其一定社会荣誉;在评先评优上适当照顾业绩显著的首席研究员,要以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行赏论功;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优秀人才典型,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理论学习氛围;要让人才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讲求“赛马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真正使每一位投身于地方社科院发展的人才都能充分地体会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荣誉感。在物质激励方面,关键是要确立以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尝试把人才的劳动、知识、技术、科研成作为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大小参与效益分配,促进人才向关键岗位、重要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集聚;充分利用住房、工资、奖金、职务、职称等向表现优秀的首席研究员倾斜的政策,设置各种物质奖项,鼓励人才扎扎实实为地方社科院建设服务。

其次,创新人才竞争机制,建立首席研究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可实行首席研究员试用期制度。以利于进一步考察了解和使用首席研究员,试用期为一年,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用,不胜任的免除职务,解除聘用;对有明显缺点或不足但不影响继续任现职的首席研究员,适当延长试用期。要建立首席研究员目标责任制,实行末位淘汰。按照目标责任对首席研究员进行考核,是对首席研究员进行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合理使用的有效措施。对工作不力,当年未完成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创新目标和各项具体科研任务的,给予降职,降薪处理,连续两年未完成的,给予免职或责令辞职。

三、建立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的外部衔接

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的建立,有一个与外部领军人才选拔制度相衔接的问题,在纵向上,应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制度相衔接;在横向上,应与省(市、区)内社科人才培养制度相衔接。只有将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纳入到国家、省(市、区)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之中,才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制度的衔接

地方社科院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类似于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制度。中国社科院组建学部、推选学部委员,是构建新时期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中国社科院建立培育学术大师机制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建立学部委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5]而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也是地方社科院为适应新形势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改革,以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组织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的攻关与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着眼于肯定社科院资深的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培育卓有成效的学术大师,从而催生重大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任。为促进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制度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制度的有机衔接,尤应注重两上方面:一是学部委员与首席研究员在学科领域的交流与沟通。学部委员与首席研究员都是相关学科领域内的首屈一指的专家学者,如能实现有效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对于加强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非常有益。学部委员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问题,致力于对国计民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首席研究员主要是从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为出发点来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可以建立定期的双方信息发布、传递的制度,在同一重大理论课题上的竞争性合作制度,学术成果、理论资源共享的信息保障制度等。只有建立广泛的沟通面,不断加深沟通的程度,才能提高二者的互动程度,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二是地方社科院特别优秀的首席研究员可以选拔为学部委员。可以设立一定的选拔制度,把那些年富力强、成绩菲然的首席研究员选拔为学部委员。这些被选拔为学部委员的首席研究员既可以仍然在地方社科院工作,也可以主要时间到中国社科院服务。中国社科院也可以将非常优秀的中青年研究员,先遴选为地方社科院的首席研究员,到地方社科院来锻炼,经过一定时间的交流后再选拔为学部委员。

2、地方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与本省(市、区)内社科人才培养制度的衔接

我国现有的30多个省级行政区划,每个省级行政区划都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发展规划。省(市、区)的人才发展规划对省(市、区)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社科院把首席研究员纳入省(市、区)人才发展规划,可以突出政府对优秀社科人才的重视,保证优秀社科人才与地方人才开发战略的一致性,使这些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有些省(市、区)业已制订了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如湖南制订了“芙蓉学者计划”,黑龙江制订了“龙江学者计划”。 这些计划的实施,改善了地区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重点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但在优秀人才的选拔上,目前只注重高等院校,地方社科院未纳入其中,这并不利于一个地区人才的整体开发。无疑,各省(市、区)把地方社科院的首席研究员纳入人才发展规划、计划,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整体进步。在具体实施中,可考虑把地方社科院的首席研究员培养单列也可以纳入队伍建设计划之中,总体上是要通过健全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选拔培养体系,大力造就高层次人才。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授予地方“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并给予重点资助。围绕基础研究,完善学科(专业)梯队选拔培养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遴选制度。与此同时,各省(市、区)可出台相关规定,实施地方社科院的首席研究员与高校的资深教授、首席教授在体制上相互承认,并实现相互交流。

注释:

[1] 参见左小德、顾培亮:《选拔人才的量化遴选方法》,《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4(2)

[2] 参见杨潮、胡方茜、邢以群:《试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估与管理》,《科研管理》,1998(5)

[3] 郑晓云:《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探讨》,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3)

[4] 新华网:《力改长期边缘地位 地方社科院共探“新智库”建设方向》http://news.qq.com/a/20091207/001013.htm

[5]韦莉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

(作者方向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巡视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子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