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韩伟:新型智库建设地方社科院不能落伍

时间:2015-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作者:韩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对各级各类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思想原则等方面作出清晰规划,提出地方社科院在智库建设中“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定位,为地方社科院在智库建设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客观地说,在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服务于党政机关决策等基本方向上,地方社科院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着眼于国家高水平智库建设的大背景,地方社科院面临的更大问题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如何做好。易言之,地方社科院在智库建设中,更多面临的恐怕是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挑战,它直接制约着地方社科院的未来发展。

从国家整个智库建设的大格局来看,区分不同层次社科院的主要决策咨询服务对象无疑是恰当的,但着眼于具体的研究实际,过分拘泥于“地方”的定位,也限制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存在不利于决策咨询服务的因素。有些现实问题,如“一带一路”等,它既是地方性的、区域性的问题,又是国家性的甚至国际性的大问题,对于这类具有全局性、宏观性的现实问题,若不能克服地方倾向,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研讨,很容易走向片面。同时,受制于“地方性”,地方社科院科研人员在视野、讯息等诸方面存在较大劣势,这也直接制约了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

在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中,地方社科院也有处境尴尬的问题。目前的地方社科院,体制上一般直属于地方政府,理论上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辅助。但一方面,地方社科院缺乏高校理论方面的深厚积累,又在一定程度上欠缺高校相对的学术自主性,存在“角色难题”;另一方面,地方社科院在信息、政策敏感性方面,又无法与地方政府“政策研究室”等实务部门相比,导致其很难在决策咨询服务中有决定性贡献。

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对省情、国情的深切理解,但不少地方社科院在此方面做得还不够。受制于资金、人才队伍等因素,地方社科院较难有效组织起有规模的社会调查团队,并得以规范执行。笔者接触到的几位关注基层党建、土地、环境等问题的研究人员,本认为他们应该对基层一线有较深的了解,但实际上其实际“经验”更多的还是来自党报党刊,对社会真实的感知可能还不如一线记者,在这样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如何能作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服务?当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不完全在科研人员本身,很多科研人员有调研的热情,但是,项目资助的限制、社会调查方法的欠缺,都不利于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当然,随着《意见》的出台,地方社科院在面临服务“能力”挑战的同时,确实也有新的机遇,如何把握时代契机,回应现实课题,不断锤炼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恐怕才是应该思考和解决的真问题。

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首先需要及时跟进国家、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动向,以此为引导,扎实做好省情、社情调查研究工作。一般的社会调查访问,新闻媒体就可以做,一些深度报道甚至能做得更好。但社科研究者的不同在于,通过社会现实的表象,运用社会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其内在问题、走向趋势,以及潜藏问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社科研究者的调查就与新闻记者无异。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在科研资金等方面,给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调研项目更多的支持,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促进社会调研的实质性进步。

同时,地方社科院必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团队协作能力。决策咨询服务,往往涉及社会多方面、多领域,很可能是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因此,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必须克服不同学科、科研院所的体制性壁垒,发挥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推动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提升。如果研究者能够将研究深入“中国大地”,通过接地气的一手经验研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特色,地方社科院不仅能够完成服务地方决策的任务,也完全有可能在国家层面作出特有的理论贡献。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