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礼生:聚合媒体优势 打造智库高地

时间:2022-07-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礼生

知识经济时代,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决策。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次将“新闻媒体”纳入到智库建设的规划之中。同年11月,新华社作为媒体代表入选25家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机构,这是媒体智库发展的新起点,标志着媒体智库建设进入新阶段。2018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媒体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此,新闻媒体依托其本身的智库属性和国家各种政策红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1年底,湖南日报智库应运而生,成为省内重要媒体智库。实践证明,“媒体+智库”融合发展不仅有效拓展了媒体事业边界、提升了媒体咨政能力,而且壮大了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力量、提升了智库整体实力。当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全面提升媒体智库的公信力、思想力与传播力,是各级传统媒体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

  坚守媒体专业精神,提升媒体智库公信力

  传统媒体人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坚守政治立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迅捷、客观、真实、全面的专业报道,在大众中树立了权威,赢得了公信力。进入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在报道事实的及时性和传递信息的广泛性方面,自媒体并不逊色于传统媒体,与此同时也滋生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推送乱象。在此背景下,媒体智库应坚守专业精神,注重维护、提升公信力,确保智库产品的有效生产和供给,用专业延续权威,用专业守护公信力。

  媒体人须坚守专业精神,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流量放弃严谨、为了快速放弃理性、为了经济效益放弃社会效益,应继续保持其新闻敏感性与选题专业性,深入分析研判并客观报道事实。在信息繁杂的全媒体时代,媒体要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向大众推送权威信息,真正起到引导社会舆论、设置社会议题,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解读国家政策、研判社会舆情等作用。全面升级专业素养、当好决策智囊是媒体智库公信力永不枯竭的保障。传统媒体向媒体智库转型进阶,要求媒体人将宣传思维升级为智库思维,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升级为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媒体智库人员需要把调研报告类智库产品建立在对社会热点的把握以及科学调研的严谨性之上,借助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在多元复杂的信息流中,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提出真知灼见、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形成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用得上的对策与建议,有效对接党委、政府或市场主体政策制定的前端调研、中端完善和后期解读等全过程,以专业素养出智库精品。

  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梯队,增强媒体智库思想力

  思想力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智库产品与新闻产品同样来自一线调研,但比新闻产品更具统领性、创新性、深刻性等特征。智库内容生产需要遵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新媒体时代,网络和社交平台上海量信息不停更迭,有研究发现,全球最大社交平台脸书上75%的互动发生在原帖发出的5小时内,75%的浏览量产生于原帖发出的两小时内。为了让发布的内容不被海量信息湮灭、平台不被人遗忘,必须有一定的更新速度和产出数量,否则智库平台就会失去流量,再深刻的产品也会失去影响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保证智库产品内容的深度,确保一定的生产速度与数量,增强媒体智库的思想力,需要在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梯队上下功夫。

  媒体智库人才组织形式应当向团队协作转型,积极搭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旋转门”模式。传统媒体不乏各种高素质人才,他们文字功底扎实、内容生产高效,但在专业研究能力上往往存在不足。提升智库产品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既要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快速反应部队”作用,又要巧借外力,加大对外部人才的聘请力度,积极选用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智库专家、特约评论员、特约分析师、大数据分析师等身份加入到智库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内脑与外脑的全面赋能,进一步优化智力资源,为打造有创作速度、理论深度、思想厚度、决策力度的智库成果提供人才资源保障,持续提升媒体智库的思想力。

  搭建多维立体传播矩阵,扩大媒体智库传播力

  传播力指传播主体针对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传统媒体在传播上具备得天独厚的天生优势,比如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体、稀缺的版面资源等。但是新媒体语境下,这些优势并不一定能自然地迁移到依其而建的媒体智库中来。智库产品一般提供理性解释、服务咨询和对策建议等深度内容,受众面窄且偏向于精英化。而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往往倾向于满足受众的资讯与娱乐需求。这种现实造成了传统媒体积累的忠实受众并不是智库传播的主要对象。因此,只有打破单一的传播模式,创新多样化传播方式,搭建多维立体传播矩阵,针对不同受众需求进行差异化、分众化、个性化传播,才能盘活传统媒体的稀缺资源、利用新的公共网络载体,扩大媒体智库的传播力。

  搭建多维立体传播矩阵,除能盘活传统媒体的稀缺资源外,还有利于媒体智库的品牌塑造。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除了注册管理自有平台之外,各媒体还纷纷入驻头条号、百家号、抖音、快手等流量聚集的平台,搭建了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形式为载体的传播矩阵,自然强化了品牌效应,也为提升传播效率铺平道路。通过多维立体传播矩阵,将智库知识产品进行视频化、图片化等二次加工,可以解决智库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智库报告专业性强、阅读门槛高,媒体智库可以将之化繁为简,增强可读性,还可以通过转载、转发等互动形式对内容进行多次传播,从而强化传播效果。不过,不能否定的是,对于智库分析类产品而言,音频、视频、图片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是文字因其强大的分析表达能力,在传播矩阵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只有依托传统媒体固有的内生优势,激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深厚积累,切实将媒体的社会号召力转化为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媒体+智库”的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创新升级。在新媒体浪潮中,媒体智库守正创新、乘风破浪,切实提升公信力、思想力与传播力,就一定能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系湖南日报社编辑委员会委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