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刘永俊:推动提升新型智库国际话语权

时间:2023-02-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永俊 任恒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作为反映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地位及影响的国际话语权,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维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理应凭借其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及人才聚集性等优势,依托高质量思想产品,成为塑造国际话语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价值意蕴

  提升国家软实力。新型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崛起的背后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方面,智库作为思想的生产者,通过汇聚精英人才、创建概念叙事、设置国际议程、举办研讨会与国际论坛等诸多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政治的走向。另一方面,智库作为国际舆论的引导者,借助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发布专业的政策研究报告等途径,影响着国际传媒的话语表达以及社会大众的价值形成。在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智库正是由于较好地充当了议题设定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角色,进而长期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对此,加快提升我国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弘扬和推广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并由此产生文化吸引力与影响力,为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软实力贡献“智库力量”。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方式,无论哪个国家要实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整体治理,必然需借助掌握话语权来实现。对此,智库作为连接学术与政治的桥梁,公共部门是智库思想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和消费方,这要求意识形态必然内嵌于智库的思想产品生产之中。新时代,应牢牢把握与坚持党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领导权,这亦是新型智库建设始终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并积极服务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是其根本任务。实际上,党校、社科院、高校智库等官方、半官方智库已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天然的思想及组织基础。因此,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助力智库扮演好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者、阐释者、传播者的角色,促进智库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释放。

  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话语权是国家形象塑造权的实现条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智库利用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自塑自由民主的国家形象,经常抹黑丑化他国形象。对此,中国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宣传阐释,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而新型智库作为国家形象的名片,在国际交往中肩负着“二轨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职能。一方面,提升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新型智库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更好地发挥“解压阀”与“润滑剂”的作用。在主场外交紧张、政府间沟通不畅时,新型智库可以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积极加强联系,增信释疑,推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另一方面,提升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增强智库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和全球叙事的能力,通过议题设置、舆论引领、科学分析、理论阐释、专业解读等不同方式主动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及时解构一些西方智库对中国形象的抹黑与诋毁。

具体方略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新型智库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由此,中国智库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智库数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党政军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智库共同发展的特色体系,但总体上看,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新型智库要通过主动有效输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扮演好“文化软实力”代言者、“国家意识形态”维护者、“中国形象”塑造者的角色,不断增强新型智库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引领力和传播力,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贡献智库力量。

  首先,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提升新型智库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核心,因此,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一流管理经验、既了解中国实际又懂得国际变化的专兼职智库人才队伍,对于提升智库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一方面,智库应将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作为智库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可将提升国际化视野融入专业培训课程、智库间交流互鉴、绩效指标考核、日常管理与运营中,进而提升智库人才对外发声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智库可将国际化研究能力与水平作为智库人才招募的重要依据,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设立海外分支、聘请外国学者及开设培训课程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加入,为新型智库谋取国际话语权创造优势。

  其次,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增强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质量。新型智库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创造出更多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智库产品,以质量推动话语权的提升。一方面,新型智库必须在守正中体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公共议题,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思想精华和汲取智慧力量。另一方面,新型智库要在守正中创新话语体系。新型智库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视野,紧跟时代节拍,把握发展趋势,创造出更多彰显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生产出具有系统性、前沿性、科学性的研究成果。新型智库还要把握智库话语与学术话语、政策文件的差异,打破语言沟通隔阂和障碍,构建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其他国家民众习惯的话语体系。

  再次,坚持合作与斗争相统一,树立新型智库的国际形象。聚焦全球公共议题,强化智库间的合作是不断提高智库影响力重要举措的意识。第一,新型智库一方面要克服“山头主义”,建立智库合作联盟,在“抱团出海”中扩大“朋友圈”,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二,要善于“借船出海”,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高端智库平台、高峰论坛等,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实时推介研究成果。第三,不断“造船出海”,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新型智库在重大议题中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面对极个别西方智库对我国的误解、歪曲、恶意攻击等行为,新型智库也要保持必要的斗争性。新型智库既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心怀“国之大者”,为民族复兴大任贡献“锦囊妙计”,又要有善于斗争的策略,通过抢占舆论制高点,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来有效回应西方智库的不当言论。

  最后,坚持智库与媒体相融合,强化新型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智库与媒体融合,既可以提高媒体传播的质量,也可提升智库的品牌实力。其一,强化新型智库的媒介融合意识,丰富传播平台。新型智库既要构筑报纸、期刊、智库英文官网、社交媒体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传播平台,也要建立自己专门的媒体运营团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媒体定位、不同受众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其二,运用国际媒体,打造智库品牌。鼓励智库专家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国际知名媒体和智库刊物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等。其三,不断完善智媒融合机制。外事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等有关主体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高质量智库产品生产与媒体传播的深度融合。建议适当调整智库经费结构,将国际传播力纳入智库考核体系。拓宽“走出去”的交流渠道和信息捕捉渠道,简化智库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

  总之,提高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既为新型智库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智库要胸怀“两个大局”,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身力量。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ybzz21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