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陈志宏:媒体智库融合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时间:2024-02-01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陈志宏

主流媒体开展智库建设,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所作出的战略抉择,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早在 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支持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国内媒体智库目前已初具规模,整体来看组成结构多元立体,形成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到中央主流媒体智库,再到地方级媒体智库的梯队分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有效联动。同时,各层级各类型媒体也都不乏成功实践的案例,以人民智库、南方智库等为代表的一批智库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总体而言,仍有不少媒体智库面临诸多制约,没有取得质的进展。

本文力图通过剖析当前媒体智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北等地报业所属智库建设亮点的调研,分析被寄予媒体转型发展厚望的媒体智库如何博采众长,选择较为现实的路径,以突破瓶颈,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媒体智库发展困境

媒体天然的智库基因以及传播优势常被用来论证媒体建设智库的必要。但多年的建库实践中,诸多不利因素也不断凸显,给媒体智库成长带来阻碍和困扰。主要表现在 :

(一)定位不够清晰。媒体智库是指由媒体主导发起,将各学科专家学者资源汇集起来,为政府、社会提供政策决策方案和知识服务的咨询机构。反观部分媒体智库,却是“有名无实”,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从事的仍是之前业务的简单聚合叠加,或者有什么项目做什么项目,无法把现有的业务类型有机整合,也无法找到新的业务内容。

(二)专业人才短缺。人才,尤其高端人才,是智库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媒体智库的人员构成,主要是由记者、编辑转型而来,他们新闻敏感性强,信息搜集能力和编辑整合水平较高,但在从事课题研究、趋势研判等需要深层次分析的工作时,往往会因为学术功底不足而力不从心。不仅如此,现代智库发展所必备的大数据运用人才、项目研究方法人才等更是极度短缺。此外,智库虽然也拥有外部专家团队,但尴尬的是,智库与专家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彼此难以形成稳定性与系统化合作。

(三)缺乏核心产品。智库作为媒体转型的承载之一,更富“智慧”的优质原创内容必然是其不变的核心竞争力。但就现状而言,“研究成果水平相对较弱”已成为业界对媒体智库产品的普遍看法。一些媒体的智库版,往往还靠刊发专家访谈、专家研究成果等来支撑,自身原创类、研究型成果比较少,内容也多是事实情况的汇总和陈述,缺乏深度和专业性 ;而智库的一些活动,不少还是由媒体原本的经营性项目转化而来,体现不了智库独特的价值,易于被取代,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四)配套机制不完善。智库是媒体转型的先行先试者,但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在工作机制、流程、目标上与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有着相当的差异性,这要求在实践中,媒体智库必须建立起一套与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模式和考核激励机制等。但事实上,不少媒体智库依然沿用了原有采编或经营部门的制度与流程,这种机制上的束缚使得智库运转效率低下,发展迟滞不前。

二、各地媒体智库实践探索亮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不断走深,创办媒体智库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 12 月,国内宣布成立智库业务部门或单独成立媒体智库的媒体机构已超 50 家。在重点比对部分报业集团或其下属媒体所属智库或机构发展后可发现,各家智库,虽然形态、思路、内容、途径等都有所不同,发展水平不一、体量迥异,但其实践均不乏亮点,可为借鉴。

(一)明晰的思路与方向决定发展效率与质量。纵观国内媒体智库,各家路径设计不尽相同,大致来讲,主要有两种模式 :“智库矩阵”(一报一智库)和“舆情试点先行”。以浙江报业集团与大众报业集团两家思路看,分别对应这两种发展路径。浙江报业各子报子刊立足于自身所在行业领域,根据自身特色,着力深耕——浙江在线紫藤智库,立足于建设舆情智库 ;《浙江法治报》创安稳评中心,专门从事社会风险评估 ;《浙商》杂志运营的浙商发展研究院,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创新和浙商的整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浙江老年报》的浙里养研究院,打造养老领域高端“思想库”,等等。大众报业的方向则更为聚焦,以舆情为先行试点探路。从目前看,两种路径的发展都交上了不错的答卷。紫藤智库与大众舆情无论在核心产品打造,还是营收方面,均为同类媒体智库前列。

(二)灵活机制和科学考核,激发智库发展的动力。一是机制灵活激发员工积极性。舆情服务是媒体智库的一个重要部分。以 2020 年成立的安徽日报舆情大数据中心为例,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成立后仅一年多时间业务量就超过 500 万元。其后发优势得益于“机制灵活”:项目制的形式符合舆情服务的内在规律,轮值班制确保员工各负其责,多劳多得的考核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二是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促进良性循环。以紫藤智库舆情服务考核为例,该智库采用项目奖励办法,分析师可从所服务项目中获得一定奖励比例。

(三)打造特色产品各有千秋,确保核心竞争力。分析几家发展状况良好的智库,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智库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如大众舆情中心,其服务涵盖了舆情全链条,内容丰富,包括典型案例分析、舆情风险预判、舆情处置预案、传播大数据分析、课题等 15 个类别,此外,还推出了主打高端、专业、深度的研报系列,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楚天数据研究院,仅其舆情读本,发行量就达 6000 份,此外,基于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的系列活动“楚治”也已形成品牌效应。

(四)人才培养模式初成,专家资源吸附各有其招。多年的实践,使媒体智库在人才团队建设上也探索出各自的路径。如浙江报业紫藤智库和大众报业大众舆情中心的年轻人比例均相当高,前者的分析师团队,90 后占到了 88%,后者的内容团队平均年龄仅 32 岁。两家智库行业垂直领域的服务实践对分析师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大众舆情中心成立了 11 个行业研究室,客观上创造了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平台。在智库专家“后援团”建设上,各家智库也各展所长,如东方智库与中央部委、著名高校、知名机构的100 多位专家保持密切合作。还有一些智库,已开始推出智库自有专家和领军人物。

三、媒体智库发展新路径

对国内媒体智库发展制约因素及部分媒体智库实践亮点进行综合分析,或可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找到突破途径。

(一)定方向——围绕问题导向明确远、近景目标。无论是智库矩阵,还是以舆情智库为试点,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舆情板块的基础。但智库与舆情智库二者差别还是显而易见。媒体智库更应是一个基于整体层面的概念,要在智库定位上突出特色,强化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在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致力于前瞻性、针对性地提出地方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思路。不仅集中于前端的舆情监测、评估、预警、预测和社会发展调研,更要为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并跟进后续。

(二)强基础——发挥所长打造智库核心竞争力。智库的本质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智库的影响力,最终也要靠核心产品。媒体智库可发挥所长,高起点设计产品体系,并按阶段分目标推进。智库舆情服务方面,可以传统的舆情专报定制化服务为基础,在监测、报告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引入风险评估、指数评价体系、全行业报告等产品和服务,并努力在舆情研判分析、课题研究上有所突破。智库活动方面,更注重针对社会热点,组织各类专家商讨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以主题化系列化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智库成果转化方面,可发挥媒体所长,以图文、音视频、动漫等形式对课题研究报告等智慧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通俗解读。通过种种尝试,打造媒体转型的核心价值、媒体融合的核心竞争力。

(三)立机制——创新流程和体制机制,激发动能。针对智库工作特点,建立一套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员,提升运行效率。根据智库舆情服务、课题调研、品牌活动等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匹配相应考核办法。与此同时,还要设计一套有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奖惩激励机制。

(四)育人才——培养与引进并行。人才缺乏是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以现有队伍为基础,加强整体性计划性培养,通过机制培养和行业积累,鼓励记者编辑往行业领域专家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域的专业型人才,这有利于优化分散的智力资源,整合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研究队伍为建智库“输血”。

(五)求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向市场找出路。媒体智库面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只有增强自身经营能力,才能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生存压力使得智库从成立初始,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市场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匹配需求。这就要求媒体智库要能敏锐地感知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倒逼生产流程改造,提供更具创新性的定制化智库产品,在竞争中获胜。只有经受住市场的洗礼,媒体智库才能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智”库,从而助力媒体的转型发展。

(陈志宏,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主任助理)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