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芮:面向政府立足产业 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时间:2024-08-13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作者:王芮 陈全思

当前国际形势持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政府经济决策必须基于更加科学审慎、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新型高端智库的价值日渐凸显。在产业领域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既离不开对政府重要决策的持续智力支撑,也离不开对产业和市场真实情况的全面把握。从优秀的产业智库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向政府、立足市场是打造产业智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着眼未来风险挑战 加强前瞻性预判性选题

新一轮产业革命纵深发展,亟需新秩序新规则。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显著变革和冲击。应对和解决这些变革与冲击,依靠传统的治理规则和治理模式已经显示出力有不逮。产业界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新的制度规则和治理模式确定新的产业和社会秩序。当前对于新兴产业的治理制度和规则,全球都缺少成熟的范本和完善的机制,需要产业界和研究界共同努力,摸索建设积累新的治理体系。

发达国家打压遏制频发,亟需新对策新手段。近年来逆全球化、保守主义思潮泛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地挑起贸易摩擦和产业围堵,重点打击我国科技产业,对我国产业安全形成威胁。除了传统的两反一保外,美国等国还使用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借口直接针对我国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打压围剿。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条件下,我国需要全面研究如何更有效系统应对发达国家的挑衅遏制,在做到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的同时,能够保证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我国产业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亟需新结构

新动能。气候、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主要国家越发关注这三方面的问题,然而各国对于应对气候环境问题的方式、路径和各方责任的观点不尽相同,全球气候问题谈判紧张胶着。我国的30·60双碳目标既定,主动向世界做出减碳承诺。我国的产业界必须为实现双碳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工

艺,以终为始完成各阶段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减碳路线图和解决方案,也需要有严谨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检验减碳工作成效,同时还需要新的技术和业态提供绿色低碳的新发展动能。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构建决策支撑体系

服务国家大局,深入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有效回应风险挑战和现实问题,新型产业高端智库必须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对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工业经济运行、产业发展动向等重大问题持续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推出高质量、原创性、可操作的研究成果和决策参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通过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增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通过开展对策性、应用性研究,以及长期性、跟踪性、储备性研究,打牢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夯实有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的政策建议。

以决策需求为导向,加强决策工作对接和信息交流。为准确把握决策的目标方向和政策基础,进一步完善智库在参与意见征询、方案论证、政策解读、舆论引导、效果评估等方面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形成与决策部门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建设智库与决策部门高效顺畅的联动机制。通过与决策部门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参与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评估、政策落实等工作环节,实现智库与政府供需的有效对接。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增强政策解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主动发挥智库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凝聚共识的作用。加强智库与政府部门的人才交流。通过政府官员与智库学者之间的轮换、挂职、任职,实现政府和智库人才的双向流转,促进政府与智库资源优势互补。

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以智力助力彰显使命担当。随着国际合作日益拓展,智库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全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深化智库对外合作交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既是新型高端智库的时代使命,更是提升中国产业软实力的关键。构建多层次国际智库合作交流机制。通过举办论坛研讨、组织召开国际会议、中外专家互访交流、联合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广泛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加强国内产业智库对国际产业研究、规则制定和舆论的影响力。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交流。通过知识分享和平台建设,为全球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高端智库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智库外交作用。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着力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完善人才成长机制

建立吸引全球人才的制度体系和环境,提高智库开放程度。目前全球人才广泛流动,为了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新型高端智库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和环境,吸纳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叠加。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对于一些受体制或其他因素难以引进的海外人才,采取“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政策,既有效弥补人才不足,又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引进平台。利用平台、协会以及重大课题项目的机会,把有探索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实践经验、有政策研究能力的人才吸引进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智库人才营造安身安心安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培养高端综合人才与专业领军人才,建设首席专家责任制度。为有效解决目前我国高端智库建设存在的咨政能力与研究实效总体不强、岗位类型与人才结构比较单一、绩效管理与成果激励尚不到位、制度保障与内外部协作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强打造高层次专家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通过定期开展专题技能培训、多样化的自学课程等方式,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素质。强化干部素质提升。通过加强对中层干部、新任职干部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中层干部业务与党建融合发展能力,增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首席专家责任制度。通过选拔综合素质好、决策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人才,及时放到关键岗位上历练,发挥首席专家智库建设和引领方面的务实精干作用。 

加强智库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梯队结构。青年人才具有学习能力强、创新水平高、执行效率快等特点,是高端智库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以

及智库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形成智库研究新的增长点和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完善导师制度。充分发挥骨干研究人员“传帮带”作用,形成梯次配置、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智库人才队伍结构。给年轻研究人员“压担子”。通过让年轻研究人员在重大课题中“挑担子”,激发青年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水平、有进取心的优秀青年人才。构建智库青年人才培养和流动体系。通过智库之间、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智库与企业之间、智库与高校之间合作的机制化建设,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思想碰撞、分享经验和相互激励。

突出行业研究特色 实施差异化个性发展

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面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追求全面抽象地研究产业问题是难以满足行业监管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针对特定领域进行长期专题研究、深度融通研究和跟踪调查研究,源源不断产出具有思想性、建设性、科学性、前瞻性和独立性的智库产品,才是新型高端

智库的发展方向。遍观国内高水平的智库研究成果,能够提出有见地、有前瞻性和有预见性的研究论点的,往往是深耕行业多年,专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的研究机构。

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大量新兴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实诉求在书本中和网络上发现不了,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全面。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也到基层一线、边远困难地区和风险矛盾集中的领域寻找短板弱项,这样智库研究人员才能掌握真实准确的情况,研究建议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要有洞察。许多时候发现问题是很容易的,尤其对于新兴领域,快速发展迭代自身会产生大量问题,高质量的研究必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问题表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对症施治。

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新型高端智库与传统研究机构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差异化,就在于拥有特色鲜明的研究品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产业领域有大量具有紧迫需要而国内又缺少专门研究的问题专题,在这些问题领域,产业智库都有机会创建差异化特色品牌。目前国内产业智库的差异化建设意识还不强,研究领域覆盖面普遍较宽,或者追逐社会热点,什么问题热就研究什么,这样很难满足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在政府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数量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只有具备显著品牌特色的智库才能通过研究深度和质量赢得智力和影响力竞争。

坚持工具和制度创新 推动智库高质量发展

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化发展。为提高新型高端智库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必须提高智库运用现代研究分析技术的能力和意识。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智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是新型智库数字化的研究和管理工具,有效加强智库内部的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化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将智库核心资源(如专家、研究成果等)开发形成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库,以方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调用,让有用的工作只做一遍,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迭代积累。平台化是将智库的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转化为智库研究业务,即以咨询报告、研究报告、皮书等产品形式,输送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拓展智库的影响力,并获得业务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深化研究体制改革。新型高端智库需要有新型研究机制保障,才能为研究质量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要完善决策需求分析、研究选题、招标委托、科研立项、科研组织和考核、研究报告质量评审等关键环节的工作机制,健全政策研究、评估、解读以及重点领域建设等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真正让研究人员从行政事务、后勤事务中解放出来,能够将智力和精力主要投放在研究主业上,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从国外一流智库的发展经验看,一流的薪酬是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在人才高度流动的今天,优秀人才是政产学研各方竞相争抢的关键资源。必须建立与承担智库科研任务和发展需求相适应、体现激励与约束的收入分配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效能。建立与智库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精准评估研究人员的工作产出和研究价值,并让工作成果的价值有效反应在薪酬激励之中,充分激励研究人员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贡献时代和产业需要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赛迪智库政策法规研究所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