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林坚:多方协同创新建设首都新型智库

时间:2016-01-2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林坚

《协同创新建设首都新型智库》报告发布会于2016年1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是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第7期年度报告,主笔为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中心主任林坚。来自高校、政府部门、学术社团、媒体等的50多人出席会议。围绕“协同创新建设首都新型智库”这一主题,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与专家评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就下列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借鉴国外智库,强调人才培养

与会者在梳理国内外智库经验的基础上,对智库进行理论总结和定位,认为最紧迫的问题在于智库人才培养。

林坚研究员指出,世界各国的智库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服务军事战略到参与国际关系研究与外交决策,再到提供综合性研究服务的发展过程。国外智库主要有三种模式:美国式智库、欧洲式智库、东亚式智库。研究外国的智库发展轨迹,对我国智库建设有借鉴作用。智库的实质是智囊团、思想库,其特点是以政策研究为己任、以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为目的。“智”包括智慧、智力、智能,突出思想智慧,体现思想闪光;“库”是库存、储存,预先有很多的准备,需要什么就可以供给,它是思想库、资源库。智库以国家的公共政策和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决策咨询为服务的目标。智库以研究现实性决策问题为重心,强调实用性、时效性、对策性强的“经世致用”式研究。智库要起到思想、知识、学术成果转化的“储备库”、“孵化器”、“加速器”、“望远镜”的作用。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为报告提供了关于智库人才培养的内容,指出: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公共政策专业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学位教育,也是当代美国大学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一大支柱。MPP教育是出于满足智库人才需要而开设的培训项目,是培养智库人才的有效途径。美国MPP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法类课程,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方法。第二类是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第三类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策分析、政策过程和政策评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财政、比较公共行政等。智库建设需要首先考虑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性的智库人才。当前的智库建设是一种转型升级的问题。

二、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新型智库

学者们围绕智库建设中的系统方法论、智库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黄顺基认为,智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应突出中国智库的特点,发展中国特色的智库。中国特色的智库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政策导向;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围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规范智库发展。智库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以问题为导向并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系统工程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本”等理念,是对所有领域都适合的、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利用互联网平台,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与智库建设应当更好的融合,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到智库研究方法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迅捷化和程序化。目前我们的智库发展中,协同性和创新性不足,应将资源有效地统合起来,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研究;选取一个“中心问题”,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合作,将校内、校外的优秀智力资源协同起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应更好地结合。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薛惠锋认为,智库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展示智库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立足于首都智库建设,迈向新高度。智库必须准确把握执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党情、国情和世情。进行智库建设,深入探索执政党的特色和中国特色十分重要,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有丝毫偏差。基于总体设计的学术、技术、工程、产业与实践的现代化模式,必须通盘考虑。

林坚研究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探讨了智库建设的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方法、复杂性方法、实际调查方法、创新思维方法、信息数据挖掘方法、协同控制方法,等等。要确立综合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倡导综合研究方法、交叉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注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协同攻关,彼此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和多学科杂交优势,形成新的思想、理念、方法。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思想市场问题十分关键。应看到全球知识环境的变化,传统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在智库建设成型并逐渐转化为政策成果之后正在缓缓发生转变。近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整体社会的变化,知识分子如何更好地介入社会整体结构转变,在保持独立思想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智库是一条成功的路径。应该给智库的发展以更宽松、更自由的氛围,不要犯颠覆性的错误,强调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让各个层次的开明思想汇聚起来。大数据应与智库建设更好地结合。大数据中,数据的关联可能淹没在全数据之中,这就需要智库能够更好地在众多数据中搜寻和分析出重要的数据,并形成政策建议。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收藏委员会彭令认为,“智库着眼于解决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智库的发展必须要致力于解决具体问题,服务于现实社会。怎样利用史料资料更好地为智库服务,以史为鉴,值得探讨。

三、把握首都特点,分析运行机制

会议的重点是讨论首都新型智库的定位、发展格局、任务、目标、建设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人大国发院副院长王莉丽在致词中指出,首都的智库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建设北京成为世界学术之都的内在要求,首都智库担负着为首都和国家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智力支持的重要角色和功能。首都智库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

林坚研究员分析了首都新型智库的实施措施和运行机制。建设首都新型智库,应在组织架构、人才支持、经费保障、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得力举措。探讨具体运行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专家储备、选题策划、产品产出、学风监督),沟通联系机制,成果报送和使用机制(智库成果形式和范围、成果报送、成果发布、成果转化和使用),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平台、信息公开),成果评价机制(智库成果评价、智库机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分工合作机制,等等。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段霞教授认为,该报告有一针见血的简洁和发觉关键问题的嗅觉。在协同建设首都智库的意义上,首都智库与国家智库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智库类型很多,应该有各自的分工和定位,首都智库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国家、特大城市、城市区域还是县市级的城市,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不同尺度的空间,理论方法和工具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智库的多样性。高水平的智库建设,可以为政府分担许多成本,在减少财政负担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智库的发展还应在体制上保证它的独立性,服务于社会,如何杜绝资金提供方对智库的干预,需要在制度建设层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原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认为,我国的智库建设仍在起步阶段,这就更突出了当前研究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今天的社会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性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技术问题,许多相互牵涉的复杂问题不是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就可以单独解决的,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自然科学提供技术数据,社会科学寻求解决方案。要注意高校智库建设与党政机关智库团队建设的差异性,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思路。

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认为,智库定位应明晰,这样才能在战略上避免同质性和趋同性。随着环境的宽松,大量智库蓬勃发展,我们要警惕智库的泛滥,避免智库的公关公司化。对于首都的新型智库建设,应该关注智库与一个区域的互动关系。

《北京文化创意》总编辑、原《前线》杂志副总编陈秋淮认为,人民大学对北京的发展贡献了很多智慧。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北京“十一五”开始就领跑全国,在文化的创意与策划中,智库的参与尚有不足,这一点需要在未来继续加强,使大家认识到智库的重要性。

四、关注多方需求,协同创新智库

学者们特别对协同创新建设新型智库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市文资办项目处副处长黄峻雄提出,智库建设应强调特色,在系统战略性思维中发觉特色定位;注重组织领导,关注多方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国家发改委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多媒体联盟执行秘书长李一凡认为,智库的协同创新应由多方面的人才、组织、机构一起构成。智库建设是我们当前的现实需要,协同创新是时代的特点,服务首都则应重点关注北京的发展。自然科学智库和社会科学智库,在智能化时代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智库的研究基础是确定一个“中心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结合科学技术、人文历史、思想决策的优长,研究社会总体和谐发展问题。

北京大军智库创立者仲大军认为,当前,体制内的智库职能分工相对成熟,而民间智库相对薄弱,虽然许多大学中的研究机构纷纷变为智库,但对于综合性大智库的建设是很难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去建设。民间智库如何发展值得探讨,首先在民政部门、工商部门的注册方面就应减少程序阻碍、降低门槛。智库必须是前瞻性、预测性的,至少看到未来若干年的发展态势。仅仅从书本到书本,是搞不出落地的政策的,必须实实在在去实践才行。

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活动部主任李志东提出,现在的多数政策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应多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的挖掘。在这一方面,人大应多关注数理结合、企业与学校结合,这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经济学院教授付晓东,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劲松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首都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等重大战略问题,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启智育人、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方面,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智力支撑。首都智库建设,需要国家级智库、北京市属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学者一起合作探讨。加强央属高校智库与北京市本地智库的互动,让国家级智库更好地为北京市服务。注重协同创新,整合各方研究力量,联手开展研究攻关,搭建政府与学界、学者与实践之间紧密互动的平台。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月19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