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林辉煌:警惕智库热滋生新一轮学术权力寻租

时间:2016-03-0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林辉煌

摘要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优秀人才对于智库机构的可持续性缺乏信心,另一个原因则是智库机构为了控制人才引进成本。中外合办的高校智库,尤其缺乏专职研究人员,结果只能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

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是去编制化,然而这对于新型智库吸引人才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客观而言,虽然稳定的编制与研究成效的相关性众说纷纭,但是从官方智库的调研来看,有编制的研究人员确实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评上副高、正高职称之后更为明显。然而,对于新型的智库来说,由于普遍采取合同制的方式,其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往往敌不过传统的能够提供编制的机构。

2015年8月中旬,IPP智库调研组对北京的九家智库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些智库包含了当前较为知名的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我们对当前各类智库尤其是高校智库的现状和困境有了深刻的了解。总体来说,对智库的考察可以从人才结构,经费结构,成果管理,影响管理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入手;其中,又以智库人才为关键。

智库是以政策研究为主业并以影响公共决策为目标的机构,能否做好政策研究并产生决策影响,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批稳定而优秀的智库人才。以这次调研的智库为例,但凡有较大影响力的,都是那些拥有专职的研究人员并且人员相对稳定的智库。比如人大重阳,刚成立两年多就拥有30名专职人员,其中有一半是专职研究人员,能够持续地关注该智库所确定的研究议题。而有些智库几乎没有自己的专职研究人员,或者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形成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产生影响。

大致而言,智库人才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研究人员,二是行政人员。研究人员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库的关系网络和影响力。从北京的几家智库来看,大多都由有一定名气的专家学者坐镇。除了学术带头人,一个相对稳定、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团队对于智库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或缺。研究团队的人员构成主要有三种,一是智库自己聘用的专职研究人员,二是外部专家网络,对于高校智库来说,还有第三类研究人员,即博士、硕士研究生。

北京的智库几乎都呈现出“小机构、大网络”的特点,非常重视对外部专家网络的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受制于编制限定,不能大量增加研究人员,所以经常邀请各类专家参与其课题研究。而对于高校智库来说,其重要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力量。清华国情研究院注重组织研究生团队,形成了分工合作的小班制度,即“博士班”“硕士班”“写作班”“课题班”等,即使学生毕业之后,依然能够结合其工作岗位进行团队研究。

行政人员主要负责人事、后勤、媒体与信息等,是智库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北京智库在人才布局中非常重视发挥媒体与信息的作用。智库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来自于智库的政策研究能力;然而,媒体传播对于扩大智库影响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智库应当有一个媒体经验丰富的宣传团队。以人大重阳为例,其信息中心有专职人员6人,信息中心的总编辑从事传媒工作20年,历任编辑、记者、评论员、编委及报刊主编等职;在接受我们访谈结束后,几个小时内人大重阳就在其微信平台上发布了此次访谈的基本信息。

从北京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智库建设的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智库缺乏专职的研究人员,其研究主要依赖于外部专家,很难形成稳定的研究积累。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优秀人才对于智库机构的可持续性缺乏信心,另一个原因则是智库机构为了控制人才引进成本。中外合办的高校智库,尤其缺乏专职研究人员,结果只能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

第二,很多智库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甚至领头人也频繁变更,研究团队不稳定,行政团队也不稳定。这对于智库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编制对于智库人才的困扰。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是去编制化,然而这对于新型智库吸引人才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客观而言,虽然稳定的编制与研究成效的相关性众说纷纭,但是从官方智库的调研来看,有编制的研究人员确实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评上副高、正高职称之后更为明显。然而,对于新型的智库来说,由于普遍采取合同制的方式,其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往往敌不过传统的能够提供编制的机构。

第四,对于高校智库来说,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职称评价标准的问题。当前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往往以学术发表为主,智库的研究成果很难进入评价体系,结果导致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只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术文章的发表上。当然,如何评判智库的政策研究,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仅仅以批示为政策研究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导致新一轮的学术权力寻租。

总而言之,如何留住智库人才是智库建设的核心战略。首先,要进一步创新人事制度,结合编制制度与合同制度的优点,既给予研究人员相对稳定的研究环境,又能够激发其研究动力。其次,要探索适合政策研究的评价体系,不能简单以学术发表或批示来进行评价,而要结合政策影响、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智库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和行政团队,并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模式,塑造适合自己的智库文化。(完)

(来源:IPP评论,2016年02月29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