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展领域的智库—以德国发展研究所为例
根据德国智库索引(German Think Tank Directory),德国一共有135个智库。和英美不同的是,德国智库75%都是公共财政支持的,大部分智库的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德国的智库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学术型智库、倡导性智库和政党智库。
学术型智库是德国智库的主体,约占到智库总量的75%,根据资金来源和机构性质又可以分为四种:1)政府部门所属智库,这部分智库通常隶属于德国政府的某个部门,但是能够开展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建议工作,德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专门为本部门服务的智库,尤其是和平和冲突研究、环境、经济、外交等领域。政府主导的智库比较活跃,政府部门为这些智库提供运行经费和研究经费,如德国经济和合作部下属的德国发展研究所(DIE)。2)非大学性研究机构,在德国最为著名的就是莱布尼茨学会,该学会大约有80多个不同的研究所,其中有部分是开展应用性政策研究,发挥着智库的作用,属于该协会的六大经济类研究所每年都联合发布两次共同报告来预测德国的短期和中期经济发展状况,对德国的经济政策影响非常大。莱布尼茨学会研究所的资金也多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3)大学附属开展应用性政策研究的研究中心,如杜伊斯堡大学的全球合作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Cooperation Research)。这些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德国教育和科技部(BMBF)。4)私人资金支持的研究所,主要是一些私人基金会和企业的研究所,目前比较著名的是德意志银行智库论坛。这些学术型智库相对比较独立,尤其是在政治立场上比较中立,不会倾向于某种政治流派或观点。德国其他两类智库——倡导性智库(占到智库总量的20%)和政党型智库(占到总量的5%)则不同,它们有着比较鲜明的政策立场和倾向,主要是指德国一些工会组织、教会组织、政治基金会以及各种不同的政党组织支持的智库机构。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和公民社会项目(TTCSP)年度全球智库报告,在发展领域,德国的主要智库包括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DIE)、Konrad Adenauer 基金会(KAS)、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基金会(FES)、经济信息研究所(Information and Forschung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 Macro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IMK)等。实际上像杜伊斯堡大学的全球合作研究中心等也会开展发展领域的研究,但是德国发展研究所的专家表示,这些智库大部分相对比较综合,更多关注的是国际关系、全球政治和世界经济发展领域,专门作发展领域内的应用型研究的智库主要是德国发展研究所。德国发展研究所是德国负责对外援助事务的经济和合作部下设的唯一的智库,对于德国发展政策制定影响非常大。
德国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主要开展研究、咨询和培训三种活动。因为定位是智库,德国发展研究所开展的研究活动通常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经验性研究,研究关注的是全球治理和国际发展事务,其目标是推动德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掌握全球发展领域内的新动向,这是德国发展研究所和其他一些开展国际关系、政治外交研究智库的区别。其他机构主要立足于德国自身的政策开展智库研究,看重的是德国利益;德国发展研究所则立足于国际发展合作和全球治理框架,从而对德国发展合作政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更看重的是全球利益。研究所设立五个不同的研究部:双边和多边发展合作研究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部、治理和国家安全研究部、环境政策和自然资源研究部以及世界经济和发展融资研究部。这些研究部门的设计和当前国际发展合作所关心的主题是非常切合的。德国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短论文(Briefing paper)、讨论论文(Discussion Paper)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发表,大部分研究成果在其网站上都能下载,这些论文和报告都会以统一的格式进行编排并印刷,使其研究成果的呈现具有明显的机构标识感。从其系列研究成果的目录来看,其研究关注的问题都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问题,如全球发展议程、治理结构、金砖国家的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等,很少有讨论德国自身发展问题和发展政策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研究所不对德国本身的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对于德国发展政策研究的成果一般都是德国经济和合作部的委托任务,这一类成果主要是内部研究,很少公开。咨询工作是伴随着研究工作进行的,作为德国经济和合作部的直属智库,为德国发展政策提供咨询和决策参考是其重要使命。
德国政府部门设立的智库的资金以政府公共财政供给为主,通常有两个主要来源,联邦政府和所在地的州政府。从资金属性上来看,德国发展研究所的资金分类三大类:核心预算资金(Core Budget),此部分资金每年大约有400万,经济合作部承担其中的3/4,北威州政府提供1/4。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DIE的日常运行、固定员工的工资和研究经费等,无需申请,类似我国的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G20项目框架下的全球治理项目,这部分资金是德国经济和合作部专门提供给德国发展机构用于开展促进G20合作的培训和研究工作。项目资金,这一部分资金主要是DIE向经济合作部、教育和科技部、欧盟以及其他各种基金会申请的项目资金,但主要项目资金同样来源于经济合作部,这部分资金每年大约也有400万左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德国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专属的智库,跨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是比较困难的,DIE的项目资金也主要来源于经济和合作部。德国发展研究所每年的经费大约有1000万欧元。
德国发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分类两大类,一类是固定工作人员,核心预算资金为这些人员提供工资和必要的研究经费以及参与国际会议等必要支出,这部分人员不需要申请项目,德国发展研究所能够保证其开展想做的研究,因此其研究任务相对灵活,并没有严格的量化研究任务要求;这些研究人员也不能获取工资以外的收入,在未经经济合作部批准的情况下,不能从事任何有收入的咨询工作。DIE的固定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和职责范围,工作上相对独立,通常难以形成团队研究,虽然有比较稳定充足的研究经费开展自己所做的研究工作,但也受出差时间的约束。一类是项目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经费来自于不同的项目,聘用周期取决于项目周期,通常为3年或5年,这些人通常流动性比较大,工作主要是根据任务书开展的,和固定工作人员相比,其研究任务相对固定,但研究时间安排,尤其是实地调研,由于使用的是项目资金,比固定工作人员相对灵活。在德国发展研究所,一共有125名工作人员,其中有78名是研究人员,而这78名研究人员中,固定工作人员大约只有25名,有50多名属于项目研究人员。由此可见,项目研究人员已经成为德国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主力。通常来说,固定研究人员都是德国人,项目研究人员就相对灵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到高水平的发展研究人员,目前德国发展研究所有来自菲律宾、哥伦比亚、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等国家的研究人员。不仅智库是这样的人员结构安排,德国的大学、研究所也往往是这样的人员构成。
虽然德国经济和合作部是德国发展研究所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但是经济和合作部一般不会干预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还是相对比较独立的。经济和合作部的核心预算资金是用于维持DIE的基本运作,没有对其工作任务的定量要求。如果需要德国发展研究所完成特定的政策咨询任务,经济和合作部往往会通过专项经费或者是项目合同等方式单独提供资金让DIE来完成。经济和合作部对发展研究所的管理是通过信任委员会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委员会由经济合作部的副部长担任主席,主要由经济和合作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DIE每半年向这个委员会汇报一次,来汇报DIE的工作情况。经济和合作部本身很少对DIE进行绩效评估,但是作为研究性机构,DIE需要接受德国科学和教育委员会的独立评估,这个评估大概每6-7年举行一次,这种评估对于机构来说比较重要,如果得到比较差的评价,发展研究所就难以再继续存在。
(来源: 国际发展时报,2016年04月15日;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贫困与发展、国际发展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