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张华:新型智库建设与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

时间:2015-10-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华


  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智库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如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兰德公司等,其研究成果对美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其智库建设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很大, 但是智库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思想来源的角色定位却是共同的。无论是中长期的战略设计,还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 或者是培育国民的理念等方面, 智库都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其谋划工作。

   承担着类似智库的功能, 以社科研究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现在约有2500家, 从数量上超过了美国的1800家,但我国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 国外权威机构《2010 年的全球智库评析报告》认可了其中的428家, 居亚洲第一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的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的来看, 中国智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可以预见, 随着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越来越复杂,政府也将会越来越重视决策咨询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智库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为增强自身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力,提升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我国不少社科研究机构特别是地方社科院提出了诸如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一流智库”、“高端智库”等发展目标,我们统统称之为“新型智库”。新型智库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又不同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也不同于西方党派政治及民间研究机构的新型思想库和智囊团。它以理论创新为基础, 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 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 以成果应用转化为标准。其主要功能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就必须认清新型智库建设中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科研方式,调整研究结构,实现科研转型。


一、新型智库建设中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特点


   新型智库的“新型”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而言的。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学院式、重研究轻应用、重文献轻实证等特点不同,新型智库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前瞻性研究与时效性研究成为科研的主流

   前瞻性即研究成果要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研究起点要高, 视野要宽, 要有超前意识, 对环境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和判断。加强前瞻性和预判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战略眼光,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超前考量问题,能够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二是开展前瞻性研究要脚踏实地。前瞻性研究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对深层次、带有倾向性问题的挖掘是不是够深,是不是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时效性即对急迫问题以及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及时调查,快速反应, 适时提供情况和建议, 真正适应和满足决策者的需要。一是要做到快速反应,对于一些可预见的或已经出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应予以重点关注,提前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二是做到准确判断,对于搜集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能够准确判断出其下一步发展态势,提出解决思路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二)突出创新性研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

   创新性研究就是要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决策主体的角度, 深入研究、缜密思考、大胆探索, 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跳出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智库意识,敢于并善于向领导提出战略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意见建议。在研究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已掌握的调查材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研究。

   (三)重视开放式研究,科研合作越来越密切

   新型智库建设不同于以往的“经院式”研究,要拓展智库发展空间, 必须坚持开门办院,建立开放式研究模式。一是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和地市的联系合作,加强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 加强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功能, 加强对市县和企业的咨询服务,使研究成果更加密切联系实际,实现充分转化,服务现实需求。二是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走出去, 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群众, 获取翔实准确的一手资料,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升华理论。三是要采取引进来措施。整合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积极吸引非本单位研究人员, 特别是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人员参加课题研究, 提升合作攻关能力和水平,高标准完成研究任务。

   (四)研究成果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

   新型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包括研究报告、论文、著作、对策建议、规划设计、咨询意见、立法草案、参与起草的党委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稿等成果形式。其中以研究报告为主,研究报告可以及时有效地上报研究成果, 供决策咨询。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著作和论文由于发表周期较长,对于时效性强的项目来说,等到发表出来再提交有关部门决策为时已晚。新型智库所发表的著述一般起到提出重大思路和出谋划策的重要作用, 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决策人参考运用, 实际部门能够操作使用。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 成果篇幅可长可短。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论证繁复, 所形成的报告涵盖面较广,务求论点明确,论述充分。而时效性、突发问题研究以及时、准确、有效说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目的, 特别是提供领导决策参考的研究成果, 以篇幅不宜过长、语言简练的对策建议和思路措施为佳。


二、推动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推动科研工作转型,并不是完全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割裂开来。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搞好衔接,重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把社会关注、领导关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并取得新的突破, 为党委政府  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这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基础理论研究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 要同样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 优化学术资源配置, 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不断开拓理论研究的视野,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积极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新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应用研究的发展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加强应用研究,会使理论研究具有更扎实的现实基础。对于应用学科,在鼓励其积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决策的同时,应引导其从事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特别是研究学科前沿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充实自己, 提高服务决策的理论水平。对传统学科,应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其转型,发挥学科特长,服务现代化建设, 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互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战略研究的关系

   地方社科院的特长是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长期战略研究包括了对过去的总结、对现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预测,是一项系统的研究工程, 体现了地方社科院打“硬仗”的能力和水平。在研究过程中要整合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拿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战略规划。

   在新型智库建设中, 地方社科院更多地承接了党委政府交办和实际工作部门委托的临时性、突发性的研究项目,即短期对策研究项目。这一类项目要求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地提供短期或具体到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主要特点是研究周期短, 时效性强, 需要具备的是打“快仗”、“遭遇战”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类研究项目需要有经验的专家牵头, 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长期战略研究和短期对策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割裂开来看待。搞好长期战略研究, 离不开对短期某一具体现实问题的掌握与判断。而做好短期对策研究, 也离不开对宏观、长期战略的把握。但具体到某一时期, 地方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落脚点, 必须始终放在对本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只有反映的问题突出, 针对性强, 紧迫性强, 亟须立即着手解决, 不解决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这样的研究成果才会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与应用对策研究才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公益性导向与市场性竞争的关系

   地方社科院是地方党委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公益性, 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 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开展工作, 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着力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时, 新型智库建设实施的是走出去战略,走开门办院的路子, 这就要求地方社科院要面向市县和企业开展咨询服务,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市场性竞争, 不是简单的“等靠要”,等对方找上门来,要主动联系,积极参与,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研究。通过市场性竞争参与市县企业的咨询服务,既加强了与市县企业的联系, 对市县企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推动市县企业的发展, 又锻炼了队伍, 加深对省情的掌握, 从实践中汲取了营养, 总结了经验, 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积累了素材。


三、我国新型智库建设中科研转型的基本思路


   智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在科研转型过程中, 需要地方社科院和广大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思想库” 和“智囊团”的作用。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工作,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对新形势的把握能力和水平。

   (二)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在突出位置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新型智库建设的一大法宝。新型智库建设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为此, 要改变传统“等靠要”思想的束缚, 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 大胆探索创新。要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转变研究观念, 打破传统意义上纯学术研究的模式, 牢固树立起智库意识, 把研究目标统一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上来, 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应用对策研究上来。要转变传统的研究观念, 改变传统的关起门来搞研究的模式, 树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的研究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和破解理论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成为党委政府“用得上、信得过”的智库型人才。要从既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按照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全面推进科研转型, 促进结构调整。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地方社科院的目标定位

   把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创新科研机制, 不断提高研究能力。要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 以深入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攻方向,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降耗、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 拿出高质量、高水平、有深度、有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 及时提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的对策建议, 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支持水平, 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为实践服务, 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四、新型智库建设中推动科研转型的对策措施


   按照建设新型智库的基本思路, 地方社科院要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多措并举,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努力实现科研体制向多功能、开放式、服务型转移, 科研重心向应用对策研究转变, 科研成果向多出精品力作转变, 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推动科研转型。


   (一)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选准切入点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指示精神, 地方社科院须把主要精力用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上, 这是衡量地方社科院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这就必须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 紧紧围绕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准切入点。

   一是从中央对地方的全局性战略性部署入手选择切入点。中央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是宏观层面的, 部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把这些任务完成好, 不仅能够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 并把这些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把中央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并要全力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科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破题解题, 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从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选择切入点。地方社科院关注研究的问题和主攻方向, 大都属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主要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这就要求科研工作必须贴近省级党委、政府决策实际, 研究领导关心的问题。不同时期, 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为此, 需要及时全面把握地方党委政府一个时期内的中心工作, 并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开展研究, 研究起点要高, 视野要宽, 有远见、有创新。要有超前意识, 对环境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作深入研究和判断。由此切入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极易获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从而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也可使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二)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和课题组织机制,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的水平代表着新型智库建设的水平, 课题成果的质量关系着新型智库建设的成败。课题研究作为地方社科院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决定地方社科院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流的成果和创新的成果, 地方社科院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必须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和课题组织机制, 建立促进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水平。

   一是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对地方党委政府关心、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立项,快速反应, 由院领导或知名专家牵头, 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打破机构界限, 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在短时间内拿出高水平成果, 通过各种渠道上报党委政府参阅, 充分发挥服务决策的作用。对于意义特别重大的成果, 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出版, 充分发挥理论成果的指导作用。要强化课题跟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 注重选题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力求把课题研究透彻, 确保课题研究真正实现见实效、出精品。

   二是完善课题组织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国家课题的立项与完成情况作为地方社科院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 要从申报环节就加大力度, 精心组织设计, 提高论证水平。对于立项成果要加大配套力度, 为课题负责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创造条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 横向合作课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要重视打造社科院咨询服务品牌, 精心组织实施每一个合作课题, 安排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作为课题负责人统筹协调, 整合院内外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三是从制度上完善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建章立制, 以课题的组织、部署、协调、管理、检查和服务为核心,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课题的质量保证, 特别是与学术活动、基层调研、学科建设、科研考核等环节结合起来,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社科院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国情省情

   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新型智库建设对实地调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社科院要搞好应用对策研究, 必须加大调研工作力度, 通过搭建调研平台, 规范调研活动, 使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 积累足够的研究素材, 成为掌握国情省情的专家, 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研究任务。

   一是加强调研基地建设。受目前社科院体制因素影响, 市级以下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科研人员到基层调研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获取一手翔实资料难度较大。对于基层来说, 他们也需要有专家学者来把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建立调研基地这一平台, 既方便了科研人员到一线获取研究素材, 研究成果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调研基地的设立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二是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 有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要转变为有组织的常态化行为, 要根据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调研选题, 成立由知名专家为带头人的调研团队,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调研、组织研究、重要研究成果信息的发布和成果报送以及联络工作, 使调研行为有科学的指导, 规范的机制, 真正在调研中查找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四)深化开门办院,扩大社科院影响力,为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型智库建设不同于以往的“经院式”封闭型研究, 要拓展智库发展空间, 必须坚持开门办院。广大科研人员要走出去, 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群众, 获取翔实准确的一手资料, 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升华理论。为此, 地方社科院要深化开门办院工作, 通过深化与厅局地市合作、举办学术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 扩大社科院影响力, 为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平台。

   一是不断拓展与地市、厅局和企业的合作, 将开门办院的方针落实到加强横向合作交流上。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厅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和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优势。要密切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配合, 积极承担和参与地方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 争取有关研究成果能直接进入决策, 加大成果转化率。

   二是主办和参与高层次学术活动。通过举办学术活动, 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联系, 扩大地方社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积极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创造条件, 通过参加学术活动, 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开阔学术视野, 增进学术友谊, 特别是增强社会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本领。要注重学术活动成果的转化, 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作用, 对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有价值、有影响的报告成果和对策措施, 要通过相关渠道上报, 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三是利用媒体广为宣传地方社科院的重大成果和知名专家。要积极与媒体合作,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媒体等传媒载体, 扩大宣传力度, 打造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 增强社科院影响力。要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 办好学术性、理论性专栏, 宣传推介重大研究成果和知名专家, 用科学理论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生活热点难点问题。要逐步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机制, 有价值的重大课题成果要根据情况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 积极开拓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新途径。通过新闻宣传, 树立社科院的智库形象, 不断提升服务决策的水平。

   (五)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率

   科研成果转化难是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许多有很好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造成了成果与现实的脱节;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 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应用于实践, 长时间得不到应用, 失去了其本有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要多措并举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把研究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 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更好地服务社会, 满足需求。一是要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机制, 完善成果报送反馈制度,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 及时呈送最新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二是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根据研究成果的不同性质, 可以分别以社会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乃至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 拓宽转化渠道, 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六)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考核评价机制

    科研人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促进科研转型,推动学术创新, 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和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鼓励学术探索、推动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以往的科研实践中, 存在着重基础理论、轻应用对策研究的现象, 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发表、评奖、评价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 影响了从事应用对策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大对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 特别是加大对进入决策成果的奖励力度, 对于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获得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成果予以重奖。

   二是完善成果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研业务考核、科研奖励、评先选优等多种形式, 形成强力引导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创造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 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建议, 真正发挥好党委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要把在多年科研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 以院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 出台和完善科研激励政策, 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 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共享机制

   科研团队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为此, 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着力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 培养一支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团队。

   一是完善科研团队梯队建设。要充分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 带动中青年科研人员迅速成长。要加大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 着力扶持中青年理论人才, 在中青年科研人员中发现并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要加强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培养, 采取继续深造、培训、进修等措施, 使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素质和研究水平有较大提升, 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智力引进, 完善人才共享机制。由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 社科院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可能无限扩张, 必须把目光放远, 要引社会之智为我所用, 建立多平台的人才共享机制, 汇集各方面人才, 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要进一步坚持开门办院, 通过联办研究中心、召集论坛、举办学术会议、开展联合调研等形式,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优秀人才资源。

   (八)优化学科布局,夯实新型智库建设基础

   科研成果和人才是以学科为纽带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学科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要适应形势需要, 整合学科布局, 完善学科体系, 规范学科管理, 夯实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

   一是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体系。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 优化学科布局, 巩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创新。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建设, 发展优长学科, 加大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和培育力度, 拓展学科分支方向, 深化学科建设, 使之成为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应用对策研究的新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二是规范学科建设和管理。要根据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加强和规范学科建设和管理, 根据社科院发展需要, 聘请专家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 确定一批重点学科, 规范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管理, 并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查和考核。要通过一系列规范性举措,建立起学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培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加大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 使其快速成才, 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①李安方等:《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美)里奇: 《智库,公共政策与专家治策的政治学》,潘羽辉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年版。

   ③李轶海主编: 《国际著名智库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④陈剑: 《如何提高智库水平》,《人民日报》, 2010年1月14日第7版。

   ⑤吕余生: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思考与探索》,《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