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实践探索与发展前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在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来自中南地区及其他有关省市区的社科同行专家学者,聚首风景如画的东湖之滨,共同探讨新型智库和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这必将为荆楚智库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北省社科院的发展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借此机会,向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一下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的探索及关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一、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我院建院于1978年6月,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党的一大代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李达同志时任所长,从那时到现在,已有57年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我院历届党组(党委)团结奋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坚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统一,不断推动湖北省社科院向前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院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积极探索新型智库之路。
2008年,我院党组在新年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新型智库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加强“五大能力”建设,即:培育综合研究能力,增强战略咨询能力,提升动态分析能力,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智库组织能力。2009年,我院向当年的全国院长联席会提交了《关于地方社科院建设现代新型智库的探索与思考》一文,将新型智库概括为五个特点,即:以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决策咨询为要务,以前瞻研究为重点,以成果转化为标志,以组织协调为特色。2012年,我院领导在第16次全国院长联席会上提出,现代新型智库是既不同于传统社科研究机构、也不同于党政部门政策研究机构的一种新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它以学术积淀为基础,以理论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决策为目的,以成果转化为标准。其主要功能是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四个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院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方针政策,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中部区位优势、湖北省情特点、本院发展潜力的新型智库之路,努力做到“五个打造”:
(一)打造服务决策品牌
实施省领导圈批课题工程。每年完成15项左右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课题;开展“社科下乡”活动。每年3—4月,集中时间下乡村跑社区进厂矿,努力在丰富多彩的调研实践中发现规律、发现点子、发现典型、发现问题;编著湖北发展系列皮书和年度报告。从2003年到2005年,共编皮书26部。从2009年到目前,共编《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6本;创办服务决策内刊。从1992年开始,我院创办了第一份决策咨询内刊——《要文摘报》,以研究新情况、反映新问题、提出新建议为办刊宗旨,共编发1003期,近5年平均批示率达71.8%。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决策咨询快报》、《中三角瞭望》等内刊;开展中长期战略研究。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中,每一时期,我院都做出过一些贡献。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发展商品经济问题;80年代后期提出了湖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了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建议;90年代后期,对湖北特色经济和湖北精神问题提出了不少参考意见。新世纪以来,相继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省域经济中心“一主两副”、“两圈两带”等战略建议,开展了“两型”社会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城市群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有关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研究成果,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二)打造理论创新品牌
新世纪以来,积极承担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湖北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系列品牌文章“楚天舒”的撰稿工作,在宣传中央和省委政策、解读湖北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社会管理创新等主题,组织编写出版理论著作300余本;开展楚文化、三国文化、湖北文化产业研究,推出了《楚学文库》、《长江文库》、《世纪楚学》等系列区域文化研究丛书。
(三)打造舆论引导品牌
积极承担省委理论宣讲团的工作。每逢中央重大会议召开之后,省委均要组织理论宣讲,我院均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二是编写系列宣传读物。如承担湖北省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系列学习丛书的编写工作,配合省领导组织编写推介湖北的百科全书式的通俗读物《湖北读本》一书,该书被评为湖北省十大畅销书之首,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编辑出版了系列通俗理论读物“百题问答”。与媒体合办宣传栏目,拍摄历史文献片,如我院担任学术顾问、湖北电视台拍摄的《楚国八百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四)打造人才建设品牌
为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设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资助出版博士论文。已出版6辑,26本。遴选青年学术骨干,每届任期3年,当选者按年度享受专项科研津贴,并在学科带头人、各类专家推荐选拔中享有优先权。设立所长助理。为培养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每所设一名所长助理,由所长提名,报院人事处备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等工作,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同志到基层挂职锻炼,加深对省情民情的了解,为服务决策锻造实践根基。
(五)打造开放办院品牌
在国外,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西伯利亚研究所,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忠清北道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联合开展中俄茶叶贸易研究,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联合举办鄂韩论坛,每年一次,双方轮流承办。在国内,与中国社科院合作,联合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共同举办“长江论坛”;与中部社科院合作,联合编写《中部蓝皮书》;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市(州)、县合作,合办分院(所)。
二、我院进一步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构想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湖北省委有关智库建设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大好时机,我院计划以实施创新工程为突破口,以“五重”(重点学科、重点岗位、重点人才、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五力”(科研生产力、成果转化力、智库竞争力、人才成长力、管理执行力)为目标,不断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五个体系建设: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改革科研组织方式,加强特色中心建设。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中心、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湖北省反腐倡廉建设形势评价中心、楚文化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等特色中心建设。对上述研究中心,在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努力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坚持特色研究中心与现有研究所实行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特色研究中心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所以基础研究为主。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设立创新岗位。参照中国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的做法,先在研究系列中设首席研究员、执行研究员、研究助理等岗位,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在科辅、管理系列中设立相关创新岗位。根据能力定岗位,根据岗位计报酬。
我院实施创新工程,核心工作是做好“五重”建设。所谓“五重”建设,即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研发展定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岗位、重点人才、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五重”建设,培育一批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培植一批重点项目,造就一批智库人才队伍,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咨询成果、理论作品和学术精品。
二是改革资源配置制度,试行智力报偿制。坚持院公共资源向科研倾斜的原则,办公用房、图书资料、报纸网站、档案资源、人员配备等尽可能多地为特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青年学术骨干服务。积极探索科研间接成本支出和智力报偿办法,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科研项目转化受益奖励办法等。实行按技能付酬、按劳付酬和按绩效付酬相结合的薪酬体制,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体现脑力劳动价值、体现市场规则、体现科学研究规律的薪酬制度。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类别分等级进行管理考核。根据全院业务工作特点,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研究系列、编辑系列、图书情报系列、工程技术系列等序列,每一序列分别设高级职称岗位、中级职称岗位、初级职称岗位,每类岗位又分若干个等级。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办法、专业技术岗位定级管理办法、科研成果验收管理办法等。实施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生成的各环节,多渠道、多要素、多层次地实行动态控制,并随时对科研计划、资源配置和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建立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组织体制。
(三)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坚持用户评价、业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科研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项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由职称评定办法、优秀成果奖评审办法及专家推荐遴选办法组成。严格评价奖励淘汰机制,评价结果作为人员使用及经费配置的依据。
(四)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制度保障。修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推进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体系。二是经费保障。多方争取财源,努力破解经费瓶颈。恳请省财政每年单列创新工程配套经费。三是人才保障。恳请省人社厅下放博士招聘权,对在市、县工作,有应用研究特长、成果显著的特殊人才,试行特殊招聘办法。创新智库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广开视野,积极做好智库人才的储备工作。对于社会上专业背景深厚、研究视野开阔、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大的学者,努力争取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不拘一格地引进到研究所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智库人才视野、问题敏感度、政策理解度、理论宣讲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策论写作技巧等基础技能进行专门培训。四是学术生态保障。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强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新型智库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智库联盟,整合智库资源。建议省委成立智库联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秘书处。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综合性、专业化智库,努力承担好秘书处相关工作。具体来讲,创办湖北智库网,编印《湖北智库通讯》,编辑出版《湖北智库年度报告》,开展智库人才培训等。二是加强报刊建设。进一步办好《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报》、《要文摘报》、《中三角瞭望》。三是培育品牌论坛。办好长江论坛、鄂韩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论坛、荆楚智库论坛等。四是提高皮书质量。完善《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编辑理念,编好《中三角蓝皮书》。五是整合内部报刊、网站、档案等资源,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走出去”步伐。
三、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全国智库资源的普查工作
建议由中宣部牵头,巧借编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的大好时机,联合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开展全国智库资源普查,摸清全国智库基本现状。
(二)制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中央及地方科学决策的不同实际,出台中国智库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我国各地各类智库科学有序发展。
(三)研究并出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行业发展条例
由中宣部牵头,联合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组织有关智库专家制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行业发展条例。明确智库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考核评价机制等,完善法人治理体系和行业管理章程,加快我国智库由机关式管理体制向事业性治理模式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