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地方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挑战

时间:2015-11-0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凌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的概念。智库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对内与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智库的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际上最有权威的智库研究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是美国,有1828家,而中国有426家位居第二。如何能在数量众多的智库中拥有立足之地?如何打造特色智库并保证其长期发展?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对于智库发展的讨论与思考。其中,地方高校智库作为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相对于中央部属高校智库,地方高校智库承担着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等责任,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力量、科技水平等硬指标的提升,更需要法治建设、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法学智库的建立与发展即是体现软实力增强的标志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组织管理体制亟需改革。地方高校智库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真正能够自由运用旋转门原则,从高校智库进入政府高层或者从政府高层进入高校智库的人员,现实中寥寥可数。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将会有助于解决现行地方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与政府高层组织管理体制难以实现对接导致的诸多问题。

其次,经费管理制度亟待改革。地方高校智库多是以地方高校的院、系、专业和科研机构为搭建平台。一方面,智库组成人员与地方高校本身即具有人身、经济和组织上的从属性,智库人员一定程度上需要利用所在学校的资源,不能完全脱离学校进行相对独立地研究;另一方面,智库缺乏捐赠、筹集等多元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无法保障其独立地运转。事实上,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地方高校智库的职责就在于通过提出独立且中立的研究对策去解决地方公共治理问题或满足公众的政策需求。具有不受经济因素干扰的中立的价值观,进而产生出具有独立思想的研究成果,应是智库提高政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第三,交流联合机制有待完善。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重大研究领域、打造高端智库的目标不同,地方高校智库是以立足地方、关注地方进而服务地方为宗旨,因此智库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地方高校智库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将分散、重复建设的智库和现有的专家资源重新整合,进而打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强化专学教授的集群效应,逐步形成多元化视角的研究合力,共同致力于地方建设。具体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出版书籍和学术论文、撰写报纸专栏等方式,对于国内外立法、施政过程中会对本地地方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法律、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为本地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地方高校智库应当以这种专家、学者之间的交叉联合作为主要的发展路径,提倡联合必将对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形成长期且稳定的影响效果,同时也将有助于限制智库研究人员因为政府改变政策而随之改变咨询建议等短期行为。从结果上来看,地方高校智库扮演的角色主要通过从讨论到再讨论、直至提出独立的中长期发展咨询建议等方式完成职责,而非盲目地跟随政府的短期目标。

第四,政策影响力尚待加强。地方高校智库针对有争议性的地方政策应当提出替代性建议,对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出具意见,以上建议与意见如果能够被地方政府采纳,将使得智库的价值得以彰显。进一步而言,地方高校智库还应当积极争取在计划制定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的源头就参与进来,改变陈旧的立法与决策思维,使得先进、成熟的法治理念、专业理念贯彻于政府治理的全过程。另外,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往往把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智库成果,这将容易导致该成果理论性过强而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政府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科学化质量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面临着困难,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有效运行依然有赖于政府与公众意识的认可度和公信力,需要在对话与协商中逐步完成智库建设的顺利变迁。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